第400章 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第2/2页)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围困下,坚持在母瑞山战斗的中共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完全与外界隔绝。
他们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粮食缺乏,100多人几个月在山上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有时甚至十几天都吃不上一碗稀粥,只靠挖野菜、拾野果充饥。
在山上坚持一段时间后,冯白驹、符明经、王业熹等反复商议,决定派出少数同志下山了解情况,收集失散人员,同各地党组织联系。
但由于敌人在军事上“围剿”封锁,同时还在各地成立了“清共委员会”,大搞“区乡联防”“十户联保”,规定“通共者杀,见共不报者杀……”的“十杀”政策。
在这种白色恐怖笼罩下,特委先后派出两批人员下山,不是半路上被敌人截击牺牲,就是下山后被捕杀害。
第三批十几名战士成功潜回琼山后,找到中共琼山县委,却因环境险恶,无法返回母瑞山。
由于敌人的重重封锁与不停的搜剿、袭击,包围圈越来越小,加上饥饿疾病的折磨,不断有人员牺牲。
初进山时,每人每天还分到一个拳头般大的饭团,后来只能喝点野菜锅巴煮的清汤。
饥饿成了最致命的问题,只能趁敌人没有搜山的时候采野菜、捞青苔和浮萍、折山笋,或下河沟摸鱼,上树掏鸟蛋充饥。
山中有一种叫假茼蒿的野菜,他们就靠这种野菜为基本口粮,并称其为“革命菜”。
没油没盐,时间一长,不少同志病倒,有的拉肚子,有的染上疟疾,大部分人都患了夜盲症和水肿病,几乎每天都有人牺牲。
母瑞山上100多人的队伍,至1932年底就只剩下冯白驹、符明经、王业熹、刘天佑(红军庶务长)等4名干部和林天贵、林天德、林茂松等20名红军战士,以及王惠周(冯白驹妻子)、李月凤(红军炊事员)2名女同志,共26人。
他们紧紧地团结在特委书记冯白驹的周围,像26颗革命火种,燃烧在母瑞山的密林深处。
敌人天天搜山,他们据险应对,利用山沟、密林,拖着敌人在大山里打转。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对付饥饿、疾病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灾害的严重威胁。
26人中唯一比较健康的只有冯白驹。他经常带着轻病号给重病号找食物。吃“饭”时,他总是看到每个人都吃上了他才肯吃,从不多吃一口。
他这种带头吃苦、关心同志的精神深深地感动所有的干部和战士。
这26人的战斗集体,虽然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但他们始终胸怀革命理想,始终保持对革命的信心和斗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他们每天上午挖野菜、摘山芭蕉心、挖山薯,这些是他们日常的主粮;下午坚持学习和锻炼身体,这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晚上大家聚在一起,有时听王业熹讲故事,有时唱革命歌曲,演唱传统琼剧。
冯白驹经常带头演唱琼剧,王业熹吹笛子,符明经不会唱戏但也南腔北调的唱,逗得大家呵呵大笑。
在8个多月的艰苦岁月里,大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没有一个逃跑,没有一个叛变,一直坚持到1933年4月,最后在冯白驹的率领下,25个人成功突围回到琼山。
母瑞山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在琼崖坚持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战斗历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琼崖革命处于最艰辛、最危险的时刻,它保存了中共琼崖党政领导核心和骨干,使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母瑞山斗争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成为激励琼崖共产党人和革命军民继续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