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铁赣州 (第1/2页)
根据中革军委于1932年1月10日发布了《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部署,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分成主作战军、支作战军和机动部队三部分。
主作战军以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由攻城部队、监视部队和地方工作部队组成。
攻城部队由红三军团担任,第七军主攻东门,第二师主攻南门,第一师主攻西门。
监视部队由红四军第十师担任,位于南康县唐江以北地区,任务是准备截击由赣州北逃之敌。
地方工作部队由红四军担任,位于大余新城、南康和上犹崇义杨眉寺附近。
任务是打击从南雄、大余前来增援赣州的粤敌,建立军事交通线,贯通于都、赣县、信丰、南康、大余苏区,占领大余、信丰县城,掩护攻城部队。
支作战军以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为总指挥,包括赣南独立第二师、独立第三师、独立第六师、赣东独立第四师和湘赣独立第一师。
另以红三军暂时担任消灭宁都、于都境内残余地主武装的任务;红十二军在宁化西南及连城西北一带工作,巩固发展闽西苏区。
红军第五军团继续整顿训练;红军第十六军进窥樟树威胁吉安之敌,使之不能增援赣州。
此外,还安排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担任总预备队。
赣州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赣州城位于赣江源头章、贡二水汇合处,东、西、北三面环水,只有南面是陆地,四周城墙高厚坚实,地势十分险要,素有“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负责守卫赣州城的是国民党军第三军十二师三十四旅,旅长马崑(孔令如死后,傅恒聪调离赣州,由马崑接任)。
三十四旅下辖六十七、六十八两个团和一个独立连,全旅兵力约3000余人。
另外,有赣南各县逃亡在赣州城的地主武装约5000人左右,再加上警察队、商民自卫团等武装,共有兵力一万余人,枪近万支,具有相当的守备力量。
赣州城危急时,还可得到南面国民党粤军、北面国民党中央军的增援。
为了阻挡红军攻打赣州城,守备赣州的马崑进行了严密的准备,组建了“民团指挥部”,下辖17个大队,每县编1个大队,使这股地方武装成了最顽固、最反动的守城力量。
同时,马崑还纠合各种反动势力,成立了“城防办事处”,强征物资粮饷,赶制守城器械。
守城敌军的兵力布置为:六十七团守东门、小南门、建春门;六十八团守南门、西津门;各县民团大队分别协同守城。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多次提出夺取赣州、吉安、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
据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2年1月10日下达军事训令,要求中央红军坚决夺占赣州,以赣州为中心向北发展,争取革命在江西的首先胜利。
并决定以红3军团并指挥红7军和红4军为主作战军,担任攻城和阻援的任务。
由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江西、闽西军区共6个独立师为支作战军,以游击战配合行动,由江西军区总指挥陈毅负责指挥。
赣州是赣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和军事要地,东、西、北三面临水,城墙坚厚,易守难攻,素有“铁赣州”之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