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第1/2页)
琼崖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和壮大,土地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
1932年7月,广东军阀陈济棠派其警卫旅长陈汉光率所属3个团1个特务营,配合空军第二中队1个分队共3000多人,向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
陈汉光采取“军事政治并重,剿抚兼施”的方针,以“迅雷疾风”的手段和“先攻要点”“重重包围”“分进合击”“各个击破”的战术,由北到南,对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大规模的“围剿”。
面对来势凶猛的国民党军,中共琼崖特委号召各革命根据地军民英勇抗击敌人的“围剿”,保卫根据地,保卫苏维埃政权。
8月1日,国民党军八九百人首先向羊山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
红军和赤卫队依据有利地形,英勇抵抗,但终因力量对比悬殊,不得不退入深山,据险坚持斗争。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1600多人分兵两路,向中共琼崖特委机关和琼崖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琼东县第四区一带进犯。
红军独立师师长王文宇组织军民英勇抵抗。但因敌强我弱,中共琼崖特委研究决定,留一部分红军配合赤卫队在原地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敌人,中共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红军师部和军政学校学员、红一团、女子军特务连迅速向母瑞山转移。
8月7日,当部队撤到东安的马鞍岭时,与敌军遭遇,女子军特务连和红一营奉命留下阻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阻击任务完成以后,女子军特务连第二班10位战士留下掩护其他同志撤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阵地上。
8月8日,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陈汉光部集中4个营的兵力向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狂轰滥炸,红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转移到定安县第六区的东安一带。
8月11日,陈汉光调集6个营的兵力向东路乐会、万宁革命根据地进攻,并兵分四路向文魁岭革命根据地“进剿”。
红三团和女子军特务二连以及赤卫队在文魁岭南构筑工事抗击敌军,战斗非常惨烈,多数人员阵亡,剩下少数同志在赤卫队的配合下,仍坚持在乐万地区战斗。
8月15日,陈汉光集中4个营共1500余人,分四路围攻撤到东安的红军主力。
红军与敌军展开激烈搏斗,主力几乎损失殆尽。洪书记率领中共琼崖特委机关、琼崖苏维埃政府、红军师部及红一团再次撤回母瑞山。
在危急关头,洪书记主持召开特委紧急会议,决定中共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红军警卫连留在山上与敌人周旋,师部及红一团由师长王文宇、政委冯国卿率领向乐会、万宁革命根据地转移,同红三团汇合,击破其对母瑞山的围困。
10月,红军利用连日暴雨、万泉河水暴涨之机,突破敌人封锁,并于乐会、万宁交界的文魁岭、南排岭、龙角岭一带与敌人展开激战,师政委冯国卿和许多优秀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陈汉光迅速调集部队再次“围剿”乐会、万宁革命根据地,组成五六层包围圈,发动轮番进攻。
师长王文宇和参谋长郭天亭撤到白水磉山边时遭敌人伏击,中弹负伤,郭天亭被捕牺牲。
王文宇突破重围后,饥寒交迫伤势发作,于1933年1月2日落入敌手,7月在海口英勇就义。
至1933年初,除了洪书记(即冯白驹)、符明经带领的中共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红军警卫连共100多人在母瑞山,以及分散在各地的少数红军指战员和部分中共党政干部在坚持斗争外,红军独立师已经解体,各级中共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均遭到严重破坏,与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共中央也失去了联系。
至此,琼崖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琼崖土地革命再次转入低潮,琼崖革命斗争进入空前艰苦时期。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由于敌人的残酷“围剿”,原有的基本设施已经荡然无存,变为灰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