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鄂南赣北抗日潮(续) (第2/2页)
交通站掌握了日伪军巡逻的活动规律后,便把渡江安排在晚上敌舰巡逻的间隙间进行。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交通站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为了确保安全,佘植富动员本族的佘春山担任情报交通员,同司徒庙交通员陈世法取得单线联系,主要掌握鄂城敌伪动态。
部队和干部过江都要给船工一定的报酬,为了方便工作,佘植富动员船民秦中林当助手,专门负责登记征用船只和结算工作。
为了加强对交通站的领导和安全保卫工作,鄂(城)大(冶)工委把池湖水上交通站划归杨岭武工队领导,队长是何福来,专门负责保护池湖渔民。
交通站有渡江任务时,武工队队员就在五丈港至泥湖港沿线活动,监视敌情,保障部队渡江和交通站的安全。
1942年7月30日夜,池湖水上交通站在长圻寮水上交通站的配合下,安全地将新四军五师参谋长刘少卿率领的特务团和十四旅政委张体学率领的四十二团二营共1500多人护送过江,保障了部队及时投入谈(家桥)傅(家山)刘(仁八)会战并取得重大胜利。
交通站不仅负责护送部队渡江,还要负责过江人员的食宿,佘植富的家就成了党政干部的歇脚点。
鄂城县委书记陈大发、鄂(城)大(冶)临时工委书记谭道如、鄂(城)大(冶)工委副书记江萍等人都在他家住过。
1942年仲秋,十四旅四十一团一营教导员秦大俊率一连深入鄂南完成侦察任务后北返,风尘仆仆来到交通站时,佘植富急忙将部队带到沙塘汪家榨屋,安排伙食,让战士们在榨房里休息。
夜晚,佘植富又亲自驾船把他们送往江北。在王家坊,佘植富见到了十四旅政委张体学,张体学对交通站的工作给予表扬,并再三强调池湖水上交通站的重要性,勉励他依靠党的领导,发动群众,团结船民,进一步做好交通站的工作。
佘植富受到了很大鼓舞,表示一定不辜负首长的期望,努力完成任务。
新四军主力部队数度渡江挺进江南,鄂城、黄石的日军遭到沉重打击,遂加强了对长江的封锁,增加了巡逻舰艇,并对主要渡口实行监控。
池湖水上交通站便以相邻的五丈港、池湖港、燕矶港为主要渡军港口,同时为防备不测,佘植富在下游的三峡港发展船民袁顺才开辟了一条备用交通线。
1943年春,国民党顽军出动大批军队,向鄂南抗日根据地压来,日伪军也加大了对沿江抗日根据地的清剿力度。
新四军十四旅副旅长熊作芳率领的主力部队奉命火速撤回江北。当部队来到鄂(城)大(冶)抗日根据地时,日军军舰就停泊在池湖港口。
部队渡江在急,从池湖渡江已不可能,佘植富二话没说,立即赶往三峡港备用交通站,找到了袁顺才。
经了解,三峡港江面尚未发现异常情况。佘植富火速赶回部队驻地,建议部队立即从三峡港过江,。
熊作芳采纳了他的意见。在船民的大力支持下,部队连夜安全地渡过长江。第二天,日军就加强了对三峡港一带江面的控制。
1945年2月14日,南下支队副司令员郭鹏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一部和罗通率领的新四军五师四十一团共1600多人从池湖交通线渡江南下。
这天正是农历除夕,大雪纷飞,池湖水上交通站动员五丈港、池湖港和泥湖港船民,出动了大小近百条船,连夜顶风冒雪抢渡,保障了部队安全、及时渡江。
八路军三五九旅大多是北方人,不识水性,从延安出发前,就把长江作为南下途中的最大障碍,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就跨越了长江天堑,全体指战员无不欢欣鼓舞,对池湖水上交通站给予了高度赞扬。
自1942年5月建立至1945年9月日军投降,池湖水上交通站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机智勇敢地冒险抢渡,接送党政干部、新四军指战员数百趟、10万多人次,及时、安全、出色地完成了每次渡江任务,使长江天堑变通途,被鄂豫边区领导誉为“江南水上尖兵”。(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