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鄂南赣北抗日潮(续) (第1/2页)
(续昨)在鄂南、赣北抗日战争中,池湖水上交通站立下了赫赫战功。
鄂南是侵华日军华中指挥部所在地武汉的南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1942年初,日军加快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节奏。
为有力支援华中、华南战场,干扰日军后方,党中央和新四军军部指示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第五师,加紧创建鄂南抗日根据地,北与鄂东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东与皖东、赣北新四军第二师、第七师相呼应,南可声援长沙战场的中国军队,从而完成对武汉之敌的战略包围,实现新四军“控制长江下游的战略意图”。
鄂豫边区党委奉党中央之命,决定命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主力渡江南下,创立以大幕山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
大部队挺进江南,首先必须突破长江天堑,建立一条通向鄂南腹地的我军交通生命线迫在眉睫。
为了保障部队安全渡江,中共鄂南中心县委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认为樊湖抗日根据地在华容、段店一带建立的泥矶、黄柏山、赵家矶秘密渡江点,可运送少数人员过江。
但由于主力部队过江后要穿越日军控制的武黄公路和大片湖区水网,大部队运动难以展开,这些交通线不能保障渡江的需要。
而城东约20里的池湖港,是一个天然的渡口,下有泥湖港,上有五丈港,船民较集中。
且通往鄂南腹地沿途不是丘陵就是山区,有利于部队运动;江对岸的黄冈长圻寮也是极有利于部队隐蔽行动的渡口。
于是,中心县委决定让部队在池湖港登陆,并指示中共鄂城县委负责筹建水上交通站。
当年3月,中共鄂城县委书记陈大发来到池湖后,对沿江进行周密考察。
池湖港上游约5里是五丈港,有20多户船民、20多条船;下游约3里是泥湖港,有70多户船民、70多条船。
100余条船中,大的吨位约30吨,一般都在10吨左右。这些船只,大多停在池湖港。
同时,他还发现这一带的船民为了抱成团、齐心对外,成立了汉留组织景阳山,会员有三四百人,其中一个名叫佘植富的年轻人,血气方刚,有正义感,在船民中很有威望,是负责建立交通站不可多得的人选。
于是,陈大发多次找佘植富谈心,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宗旨,动员他参加革命,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贡献一份力量。
佘植富受到很大的教育启发,特别是看到陈大发身患重病仍日夜操劳后深受感动,欣然接受了建立水上交通站的光荣任务。
池湖水上交通站成立后,佘植富任站长。经佘植富牵线,陈大发与江对岸长圻寮渡口的万世春建立了联系,并动员他负责筹建长圻寮水上交通站。
为了保持两站之间经常性的联系以及利于隐蔽,万世春也加入了汉留组织。
就这样,贯通长江天堑,由佘、万两人为首的水上交通站迅速建成。
由于斗争环境十分恶劣、艰险,交通站的活动必须秘密进行。为此,鄂(城)大(冶)工委专门购置一条新船,由站长佘植富和另一名交通员驾驶。
鄂城沿江抗日根据地建立后,日伪军屡遭打击。为了报复,白天,日伪军的舰艇在江中往返巡逻,长鸣汽笛,虚张声势,可一到晚上,却不敢嚣张,巡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