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章寒凝大地发春华 (第2/2页)
“一寸山河一寸血。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好好珍惜。”讲解员真挚的讲述动人心弦。
1988年,李先念专程到阔别43年的白果树湾视察。
担任过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的任质斌①逝世后,骨灰撒放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大悟山上。
山间梯田纵横,茶园连绵,炊烟袅袅。湾中小桥流水,老树古井,青砖黛瓦。
依托丰富的红色遗址和自然风光,如今的白果树湾,已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成为集红色旅游、乡村度假、野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基地。
站在那棵饱经沧桑的白果树下,王斌说:“五师能发展成5万雄狮,靠的就是敢闯敢干,敢于担当。学史力行,我们要从五师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烽烟滚滚唱英雄,我们的战旗美如画!
离开白果树湾时,记者深情地向那棵古老的白果树行注目礼。
“赵棚镇位于安陆市东北边陲,是全省27个重点革命老区乡镇之一,这里红色历史资源丰富。”3月25日,在介绍革命老区赵棚镇时,安陆市赵棚镇党委书记周红兵这样说道。
赵棚镇是安陆、应山交界的小集镇,是大悟山到白兆山和京山八字门的要道。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开创了鄂中第一块抗日根据地,领导和指挥了人民的抗日斗争。
本章介绍一首诗背后的“千塘百坝”运动。
晴和跨马越山巅,坝上霓裳舞更妍;
馥馥他时骖五桂,源源此际话双泉。
峰高万寿层层秀,烛秉千秋日日燃。
有志乘槎看面目,暂将乐兴寄前川。
——《贺汪公坝建成》
“千塘百坝”运动,是五师和鄂豫边党委在鄂豫大地上发起的著名的事件。
“千塘百坝“运动中,新四军第五师与当地群众共同修建的“汪公坝“,成为当代“为人民服务”的佐证。
“汪公坝“如今依旧为安陆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3月25日,在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文物陈列室,记者聆听了讲解员刘晓月讲述《贺汪公坝建成》一诗的由来。
安陆市档案馆副馆长郭世鸿补充道:汪公坝,是以原安应县委副书记汪立波姓氏命名,位于赵棚镇合山村,至今还在福泽当地百姓。
河水清澈绵绵,两岸绿草悠悠。当日,记者在合山村委会副主任周桃玲的带领下,一睹如今汪公坝的风采。
周桃玲介绍,汪公坝为周边村民蓄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安应地区连续发生大旱83天,庄稼绝收,老百姓生活极其困苦。
1942年8月,安应县委决定在全县修建1000口塘,100座坝,县委副书记汪立波为指挥长。
安应县的“千塘百坝”运动,得到边区和五师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怀。李先念亲临水利工地并参加劳动。
他说:“修塘筑坝这办法好,既修了水利,又渡了荒年,是合乎人民要求的,今后要推广。”
后来,中共鄂豫边区党委从边区银行拨出300万元边币给安应县作为水利经费。
安应军民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斗,共修坝106座,挖搪1063口,被称为“千塘百坝”运动,为发展根据地农业创造了条件。
其中,著名的就有汪公坝。
安应县“千塘百坝”运动的消息,传到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解放日报》和延安广播电台都作了报道。
在“千塘百坝”庆功会上,安应县县长黄曙晴吟咏了《贺汪公坝建成》一诗,描绘千塘百坝竣工后的山清水秀,抒发根据地军民战斗豪情。
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时刻牵挂着老区人民,1988年4月,他再次回到赵棚镇时,还问及汪公坝是否还在发挥效益。
五师和鄂豫边区在抗日战争中功勋卓著,在中国革命史上彪柄史册,她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大悟山下熊家河的刘秀英老人,几十年来,家里的杉木箱底一直藏着两套新四军战士的旧军装,她一直盼望着那两位战士来拿走他们的军装。
这两套旧军装,有着一个动人故事。
那是1944年5月8日,新四军第五师的两名战士在返回驻地的途中,不幸被国民党顽军的一支小分队盯上。
敌人有的想开枪,有的想抓活的,声音惊动了正在菜园里的刘秀英。刘秀英见两名战士处境危险,顾不上拿菜篮,抄着小路,撒腿就往村里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乡亲们。
刘秀英回家后拿了一袋干粮就往外走,刚走出大门,与跑来的两个新四军战士正好碰面。
两位战士气喘吁吁地说:“大嫂,我们是五师的通信兵,有紧急情报要向首长报告,没想到被顽军跟了上来,我们牺牲是小事,可司令部的情报是大事啊!”
刘秀英一听,连忙把两战士引进家里,给他们换上了农民服装,藏好军衣,拉过夹墙的隔板,把两个新四军战士从后门送到了北山密林。
当两个战士要她一起走时,她坚定地说:“你们快走吧,别管我,情报要紧。”
顽军小分队搜查到刘秀英家时,面对凶残的敌人,刘秀英早置生死于度外,她抱定一个主意,不论敌人怎样问,总是不吭一声。
穷凶极恶的顽军分队长暴跳如雷,一枪托砸向刘秀英的头部,她顿时眼冒金星,昏死过去。
正当顽军准备用水浇醒刘秀英再度审讯时,突然,不远处传来“叭!叭!”两声枪响,顽军以为新四军大部队来了,顿时如惊弓之鸟,迅速向东撤去。
其实,这两枪是一位民兵打的。当他看到刘秀英受此拷打时,急中生智打了两枪,目的是为了把敌人引开。
待刘秀英苏醒过来时,她已被回村的乡亲们抬到家里的床上。当她得知新四军战士安全脱险时,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换下来的两套旧军装,后来被收藏在博物馆,成为大悟山区人民群众当年在战火硝烟中,舍生忘死保护人民子弟兵的历史见证。
两套旧军装承载的军民鱼水深情,必将在大悟山区代代传承。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任质斌(1915—1998),山东即墨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苏区反帝总同盟代理主任,《红色中华》社秘书长、社长、总编辑。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中共陇东特委常委兼庆阳、镇原县委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豫鄂边区党委副书记,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信南第三团队政委,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代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代理政委、副政委,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政委。1946年6月,率部参加中原突围。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宣传部代部长、中共山东分局城工部部长、中共淄博特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山东分局秘书长,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山东省政府秘书长,中共中央第四中级党校校长,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委常委兼统战部部长、秘书长。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0年后,任国家文物总局局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后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8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