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3章寒凝大地发春华 (第1/2页)
1939年1月,受中原局指派,李先念率领一支160余人组成的独立游击大队,自河南竹沟南下,跨越豫鄂边界,在中原地区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李先念将几部分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独立支队挺进团,成为豫鄂边区的第一支新四军主力团队。
6月中旬,又将各部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
1940年初,在游击支队的基础上组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1941年4月5日,挺进纵队再次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其司令部设在大悟山白果树湾。
在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战略决策,依靠鄂豫边区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壮大为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抗日武装力量。
在他们的努力下,建立了以大悟山为中心的9万多平方公里抗日民主根据地,实现了从四面八方对日军在华重要据点武汉的战略包围,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1939年,李先念率独立游击大队160余人,从河南竹沟南下,进驻安陆赵家棚,着手创建安(陆)应(山)孝(感)3县抗日根据地。
同年5月,独立游击大队、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和党领导下的应山地方武装合编成新四军挺进团(这是第一次整合),它是新四军在鄂中的第一个主力团。
6月中旬,京山养马畈会议后,挺进团又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这是第二次整合)。
“赵家棚,是李先念南下敌后,在鄂中开创的第一块抗日民主根据地。”
谈起这段历史,安陆市档案馆副馆长郭世鸿娓娓道来:赵家棚抗日根据地长期成为连接豫南、鄂中、鄂东等根据地的战略要地,对鄂中党组织创建鄂中抗日根据地产生重大影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安陆钱冲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内的腊树湾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主体建筑由两栋百余年历史的清代民居组成,翘角飞檐,粉墙黛瓦,十分宁静清幽。
踏进这个三进两院、左右对称的院落,参观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工作和生活的旧址,记者瞬间被带入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规划组建新的鄂豫边区党委,统一管理豫南、鄂中、鄂东地区党的工作及抗日武装。
1940年1月,三地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这是第三次整合)。
3月,李先念率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进驻腊树湾。
在这里,李先念指挥了著名的三次平坝保卫战。
平坝是钱冲西南、大洪山南麓的一个山间小镇,是沟通京山、安陆、随县、应城等县的枢纽重镇。
控制平坝就切断了安陆日军与京山日军据点之间的联系,威胁日军从鄂西北至武汉交通线的安全。
1940年7月至10月,日军先后集中近3000兵力,向平坝一带发起3次较大进攻,企图占领平坝。
但在挺进纵队的英勇抗击下,粉碎了日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巩固了以白兆山为中心的京(山)安(陆)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尔后的游击战争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根据地。
彭家祠堂位于安陆市王义贞镇唐僧村,当年因规模宏大,在抗战时期成为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场所,是豫鄂边区八一军政干部大会召开地和新四军五师的建军地。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的番号。
“寒凝大地发春华”。同年1月20日,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并确定将新四军部队整编为7个师。
其中,活动在鄂豫边区的豫鄂挺进纵队编为第五师(这是第四次整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1941年4月5日,李先念率部于彭家祠堂正式向全国通电就职,宣告新四军第五师正式成立。
从4月10日起,部队一律使用新番号,下辖第十三、十四、十五旅3个正规旅及第一、第二两个地方游击纵队和区党委警卫团,全师总兵力1.5万多人。
3月26日上午,记者一行冒着大雨,从大悟县城出发后,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向南行驶,来到白果树湾村,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坐落于此。
白果树湾位于大悟县芳畈镇东部,因村前有一棵古老的白果树而得名。
新四军第五师组建完毕后,司、政机关和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机关以及五师主力部队相继由白兆山和京山八字门迁移至大悟山北麓礼南(现大悟县)悟峰一带山村。
“湾前湾后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树木葱茂,进可攻、退可守,如同插在华中日寇腹心的一把利剑。”大悟县档案馆副馆长王斌介绍。
1941年4月底,正值仲春季节,新四军第五师来到大悟山。
她们驻扎在依山傍水的滚子河、新屋畈。大悟山处处响亮着《新四军军歌》:
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这歌声充分展示了新四军第五师来到大悟山的喜悦心情。
至此,新四军第五师定军大悟山,司令部设在白果树湾,鄂豫边区党委机关设在杨家塆,鄂豫边区行政公署设在南冲徐家塆。
这些机关和部队在李先念、陈少敏等人的领导下,创建了以大悟山为中心的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孤悬敌后的处境中,新四军第五师始终高举抗日大旗,顽强战斗,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
其间顽军、日寇和伪军多次对大、小悟山根据地发起围剿、扫荡,都被英勇的新四军和人民群众突围、击溃和歼灭。
大悟山红旗不倒、革命不息,第五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胜利。
夜袭孝感城、激战侏儒山、粉碎日军“铁壁合围”战术……新四军第五师成立之后,在根据地内广泛地抗击了日本侵略军,共对日伪作战1260余次,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4.37万人,为实现对武汉的战略包围、赢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革命的火种愈烧愈烈,红色血脉流淌不息。
从194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新四军第五师从一个近1.5万人枪的独立的游击兵团,发展为拥有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强大的人民武装力量。
其地跨5省的鄂、豫、皖、湘、赣边区根据地,建立了7个专区,38个县级政权,成为新四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并成为我党在全国的几大战略区之一。
巍巍大悟山,见证着先辈的果敢和智慧。
走在革命老区的大地上,青山层峦叠嶂,草木茂密葱茏。
以白果树湾为中心约方圆5公里范围的11个自然村中,分布有革命遗址22处。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五师建起了报社、航空队情报站、印钞厂、消费合作社、造纸厂、卷烟厂、毛巾厂等。
记者怀着景仰的心情走进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房屋为砖木结构,大小五间。屋旁也有一棵白果树,枝繁叶茂。门前一条小河,四季不涸。
“在这里,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运筹帷幄,率领全体将士,依靠人民群众,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讲解员的介绍里充满了自豪。
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入口,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任质斌的雕像肃立,旁边“N4A(新四军)”的标识闪闪放光。
馆内,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陈旧的革命遗物,一本本泛黄的革命书籍映入视线,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老区人民的忠诚勇敢、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令人肃然起敬。
如今,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近30万人来此缅怀革命先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