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全集网www.77biqu.cc

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全集网 > 铁马金戈 > 第1201章五万雄师

第1201章五万雄师 (第2/2页)

从一个师扩编成一个由中央直辖的大军区和战略区,在新四军各师中仅此一例。

1946年6月26日晚,由于国民党军队重兵压境,步步紧逼,中原军区部队分路突围。

到8月份原5师部队突围后进入陕南,在豫鄂陕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原5师部队的基本力量保存下来了。

这支7000余人的队伍在渡过黄河后汇入刘邓大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二纵队。

第5师留在秦岭、伏牛、桐柏、大洪、武当诸山区坚持游击战争的各支游击队,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先后汇入二野南下大军。

1949年5月20日,江汉军区及豫鄂、桐柏军区各一部组成湖北军区,李先念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位置最远、地盘最大、兵力最多、组成最杂的新四军第5师,在新四军这面大旗下独立发展,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打出了一片天地。

从这支英雄的部队,走出了众多声名显赫的将军,也走出了不少在文学、艺术、新闻界颇为知名的文化人。四年时间,新四军第5师发展成五万雄狮。

陈毅、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赞誉第5师为“发展第一”、“独立工作第一”。

新四军第五师的发展壮大,当然得力于中共中央的正确引导,得力于李先念这位卓越统帅,也得力于和李先念一起浴血拼杀的广大指战员。

可是有一位传奇女将,被毛主席称为“红心女战士”,在此不得不着重提到。

因为第五师的发展壮大,自然离不开这位传奇女将。

本章就来介绍一下这位传奇女将。

传说“共军”中有一位了不得的女将,她的威名让敌人闻风丧胆,她的脚有一尺长,走路一阵风,手使双枪,左右开弓,是个极厉害的人物。

在红军的历史上,能够真正上马打仗并且能指挥战役的女将领并不多,本书出现的林欣儿和叶媚媚是其中的两位。

而本章介绍的并非她们。那么这位颇具传奇的女子是谁呢?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与中国革命渊源颇深,她的母校是美国亚利桑那州郡大学,该校图书馆是史沫特莱众多关于中国革命历史档案记录的保存地,由她拍摄的许多中共领导人照片是该馆的重要馆藏之一。

其中有一张是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领导人李先念指挥新四军游击战时与战友的合影。

在这张照片中,出现了这位传奇女将的身影,此人英姿飒爽、朴实亲切。

她叫陈少敏①,是抗战中叱咤鄂豫边区的新四军女将领,被毛主席高度地赞赏为“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史沫特莱亲切地称她为“陈大姐”。

1977年12月19日,陈少敏与世长辞。虽然陈少敏离开了,但她的传奇故事却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1939年1月,时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兼任豫南游击队政委的陈少敏率领一支武装,来到鄂豫边区,与李先念、陶铸会合,接替钱瑛担任鄂中区党委书记,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生活。

为了巩固鄂中抗日根据地,陈少敏和李先念首先指挥部队消灭了汉奸李又唐的8个大队近3000人,随后又组织了新街战斗,一举歼灭日军100多人。

从此,陈少敏和李先念名声大振,日军和汉奸再不敢轻举妄动了。

当时,根据地人民这样传颂她:“陈少敏一到,老百姓开门睡觉。”

日寇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则这样形容她:“身骑战马,双手开枪,要打你的眼睛,不会错打鼻梁。”

陈少敏被看成了一位神出鬼没的女将。

1940年初,史沫特莱辗转来到鄂豫边区,考察并了解新四军的抗日活动。

当时接待史沫特莱的人,正是中共鄂豫边区党委负责人陈少敏。她向史沫特莱介绍了新四军游击战争和边区妇女运动的有关情况。

1939年6月11日,在京山县的养马畈村,陈少敏主持召开了在鄂豫抗日游击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养马畈会议。

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抗日根据地的6条指示,讨论鄂南、鄂中党的抗日力量统一问题。

会议决定,成立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政委。

在李先念、陈少敏的领导下,这支游击队发展到近万人,1939年11月,被统一整编为鄂豫挺进纵队。

与此同时,鄂豫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1940年3月8日,鄂豫边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陈少敏负责这次大会的领导工作,并力邀史沫特莱参加。

在3个月前,史沫特莱曾在安徽省立煌县做过关于“世界妇女动态”的演讲,她认为,“中国得不到自由解放,则妇女就不能如男人一样的进步和发展”。

史沫特莱在事后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游击队妇女工作的领导者是一位被人们尊称为‘陈大姐’的人,她告诉我,她们马上要召开来自敌后11个地区的妇女会议,希望我去谈谈国际妇女运动和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成就。”

在当时的鄂豫边区,广大妇女不仅缝衣织被、护理伤员,还成立了妇女救国会等宣传抗日的组织;不但动员家中的男子上前线,自己也积极报名参加新四军或游击队。

对于边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史沫特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肯定。

1941年是尤为艰辛的一年,除了军事“围剿”,国民党顽固派还实行经济封锁。米粮奇缺,物价疯涨,几十年不遇的大旱更是雪上加霜,部队供给十分困难。

有战士患上了疟疾,陈少敏把奎宁分给战士,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他。

为了解决几万将士和上千万群众的生存问题,陈少敏在鄂豫边区发起了生产自救运动。

她以身作则,纺线织布、开荒种地。当时,甚至还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陈少敏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旱灾,陈少敏又发动了“千塘百坝”运动,边区军民挖了1000多座水塘,100多座堤坝,没有让百姓食不果腹,反而庄稼丰收,生活富足。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史沫特莱对陈少敏本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少敏被称为边区的女将军,当地甚至还有一种“女将军”牌的香烟,封面就是陈少敏骑马举枪的飒爽英姿。

她上马能打仗杀敌,下马能光脚插秧,她朴实亲民的作风深受边区群众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陈大脚”。

在征得陈少敏的同意后,由安娥担任翻译,史沫特莱开始了对这位新四军女将领的专访。为了打开话题,史沫特莱主动向陈少敏讲述了自己的身世,这引起了陈少敏的共鸣。

随着交谈的展开,两位卓越的女性都在彼此身上发现了很多共同点:她们都出身贫寒,都在历经磨难后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采访结束后,史沫特莱还兴趣盎然地请陈大姐教她唱前几天偶然听到的一支歌,那是陈少敏在延安时学会的一首陕北小调。

她让安娥把歌词翻译成英文,并把曲调认真地记了下来。通过短短几十天的交往,陈大姐的热情、勇敢、坚毅都给史沫特莱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们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史沫特莱离开边区那天,陈少敏还亲自送她。几个月后,史沫特莱为新四军寄去了急需的医疗物资,还动员了一批教会医生前往边区工作。

史沫特莱撰写的《中国的战歌》和安娥著的《五月榴花照眼明》这两本书以大量事实报道了新四军抗日的真相,粉碎了国民党炮制的新四军“游而不击”“封建割据”的谎言。

皖南事变以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鄂豫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陈少敏任副政委。

她继续担任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领导,坚定地进行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最终使鄂豫边区发展成为雄踞大江南北、横跨5省交界的大块抗日根据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