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代价与贡献 (第1/2页)
1937年10月23日,项英在南京见到了中共代表团团长博古,激动得热泪盈眶。
12月7日,延安。
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项英作《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汇报:
“在这三年的游击战中,大部分的苏区被占领,被截断,使得我们不得不各自独立作战,陷于各个孤立奋斗的状态下,并且我们又是以最劣等武装的游击队来与挟有优良武器、数量超过我们30倍至50倍不等的正规军作战,可以说我们是在非常困难和最恶劣的条件下长期苦斗着。可是我们终于克服了无数的艰险和困苦,终于最后获得了它的结果。”
13日,党中央以决议形式对南方游击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主要的领导同志以及在游击区长期艰苦斗争之各同志,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政治局号召全党同志来学习这些同志的模范。”
1938年春,南方八省14个游击区(琼崖游击队除外)1万多人陆续改编为新四军。在北伐名将叶挺和老领导项英带领下,新四军深入日军后方,继续开展擅长的敌后游击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
在老领导陈毅和粟裕的领导下,历经苦难的三野长期战斗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专打大战、恶战、猛战。
从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消灭的国民党嫡系部队数量位居各大野战军之首。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的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为土地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华中、华南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都保存了骨干力量。
这是英勇壮烈的浴血坚守。孤悬敌后,九死一生。
瞿秋白、阮啸仙、何叔衡、刘伯坚……党和红军许多知名的领导人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红军战士不幸牺牲。
这是沉重的代价,也是卓越的贡献。
红军将士在绝境重围中坚定革命信念、艰苦奋斗、依靠人民、视死如归,这种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悲壮的一页。
江西大余县,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如一块棱角分明的白岩,被延绵的青山环抱,一幅历史的长卷在此间无言地铺展。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告别红都瑞金。送行的乡亲和战士依依惜别。留下来的同志,相顾无言,百感交集。
长征前夕,中央便在中央苏区设立了新的党政军领导机关。
其中,中共中央分局由项英、瞿秋白、陈毅、陈潭秋、贺昌等人组成。
“大家既关心主力红军的去向,更关心中央苏区今后的命运。”时任少共赣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后来在书中回忆。
当年19岁的他也是留守中的一员。
这些留守者被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为“死亡之师”,其中包括1.6万余名红军将士、游击队员和数万名伤病员。
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红军伪装成主力部队,迷惑、迟滞国民党军前进,掩护主力红军突围。
“留守红军牵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是与红军长征交相辉映的壮丽革命史诗。”这是后人对留守红军的评价。
历史细处不忍卒读,一旦翻开,可能每一个字都带着血痕。
从1934年11月瑞金失守至1935年2月,中央苏区在三个月内几乎全部沦陷,许多村庄被杀绝户,青壮年遭受“断代性”的牺牲。
史料记载,福建长汀县楼子坝村34户人家143人,除一名八旬老妪外出探亲幸免于难外,全村被屠戮殆尽;赣州市烈士10.8万余人,其中约半数为苏区沦陷后遭杀害的苏区干部、群众。
“四面是敌人,到处是枪声……老头子、小孩子、妇女,满坑满谷、满村满野地跑。听到这边枪响往那边跑,那边枪响往这边跑。”陈毅曾这样描述当时中央苏区沦陷的景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