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人民的奉献 (第2/2页)
主要由老人、妇女、儿童组成一支一条龙的队伍:把征集的稻谷,从每家每户挑到一座祠堂,集中几座砻、几个碓,日夜不停地砻米、舂米、筛米。
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期间,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编制了大量草鞋。辛勤耐劳的于都妇女和老人,在推砻、筛米的空隙里,为红军赶做一双双结实的草鞋。
在那一段时间里,很多村坊、屋场直至夜深人静,还此起彼伏地传来木槌在大石头上捶打稻草的响声。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将士伤亡极大,当时安置在于都境内的伤病员约6000名。
于都县的党政组织将安置6000多名伤病员任务落实到户,禾丰区各家各户都安置了1至2名伤病员,最多的一户安置了7名伤病员。
伤员到户,群众待如亲人:一方面精心照料,哪怕自己的家人吃糠咽菜,也要把有限的主粮让给伤病员吃。
另一方面又拜能者为师,结伴上山采回草药,为伤病员医治伤病。
当时,红军留下的一批家属,也由于都人民负责安排或转移,为了保护她们,不少群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留下了不少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中央红军突围转移,按照“三人团”的部署,采取的是“搬家”的方式。
因此,在于都的青壮年男丁几乎都参加红军的情况下,还要组织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随同红军主力一齐行动,任务的艰巨程度,是不难想见的。
尽管如此,于都人民还是积极响应政府征集民夫的号召,组织了不下1万人的队伍参加运输队、担架队。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奉命返回家乡;一部分参加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
如:抬当时仅有的一台发报机的谢宝金、段九长,挑弹药的谢紧锦,担架队长曾传辉等。他们都跟随红军到了陕北。
但是绝大部分民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首诗中描述的,是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开始长征的真实情景。
1934年10月17日至21日拂晓,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中央红军将士,从东门等8个渡口,渡过600多米宽的于都河,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据史料记载,渡河时,中央红军是按照中央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居中,红一、红九军团为左翼前锋、后卫,红三、红八军团为右翼前锋、后卫,红五军团为总后卫的队形出发的。
在中间的那座浮桥上,毛主席就是从那里过河的。
1934年10月17日傍晚至18日拂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随同中央第一野战纵队,从于都孟口至古龙嘴浮桥渡过于都河。
他们经于都的黎村、上坪、畚岭等地,于20日到达安远合头。
中央第二野战纵队于18日晚至19日拂晓,从于都花桥至洛口塘过河。
在此前后,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先后过河。
21日晚,前锋突破敌封锁线,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离开中央苏区,随军西进。
10月21日至22日晨,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全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离开中央苏区继续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