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跨过封锁线 (第1/2页)
华卓然的军委直属队已经不叫警备师了。他的三个团分别叫一支队,二支队,三支队。其中一、二支队隶属于军委一纵队(即红星纵队)、三支队隶属于军委二纵队(即红章纵队)。
长征的一切准备工作全都听命于转移前才组成的中央“三人团“(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的安排。
由于周恩来只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博古、李德说了算。
如不让瞿秋白参加长征,就是博古决定的。虽然决定是博古、李德作出的,命令还得用中革军委的名义发出。
1934年10月10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发布命令,将军委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织第一野战纵队,与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共同行动,并规定第一纵队各梯队人于当晚18时出发。
华卓然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随第一野战纵队行动。他给纵队每个梯队都派出了保卫部队。
华卓然虽然在第一纵队,但他交待甘灿和周大兴,一定要保护好毛主席的安全(毛主席本来安排在第一纵队,临出发时又改在第二纵队,而且是第三梯队。)
还是在瑞金出发到于都来集结的时候,黄昏的雾霭笼罩着红都瑞金。怀着失落和迷惘,人们踏上万里长征的征途。
革命老人林伯渠写给挚友何叔衡的一首赠别诗,很能反映人们当时的心情。诗中写道:
去留心绪都嫌重,
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
殷勤握手别梅坑。
按照计划,撤退时红一、红九军团任左翼,红三、红八军团任右翼,红五军团为后卫,军委纵队居中。
整个转移犹如抬着轿子大搬家。军委纵队又分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以“红星“、“红章“作代号。
第一纵队是党和红军的首脑机关,最高“三人团“的博古、李德、周恩来,总司令朱德,随该队行动。
第二纵队有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等,主要由党中央和政府机关人员组成,所以又被称为“中央队“。
毛主席是从于都出发的。10月15日,他还出席了在县城谢家祠堂召开的赣南省、县、区三级干部会,并在会上讲了话。
18日晚,秋风萧瑟,河水呜咽。月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清辉,显得惨淡。
毛主席眼含热泪,走过用于都百姓献出的门板搭起的浮桥,加入了中央纵队的长征队伍。
天色将明,毛主席走到安远、信丰间的新田,感慨万千对身边的战士们说了一句话:“从现在起,我们就走出中央苏区啦!“
毛主席的这句话饱含着对这块他亲手创建的根据地的依依惜别情。但到底去哪里,他也不知道。
转移出发前,毛主席得知张闻天对“三人团“将政治局委员分散到各军团的决定不满,于是向“三人团“建议,转移时将他与张闻天、王稼祥安排在一起,得到同意。
这样毛主席就与王稼祥、张闻天走在了一起。
林彪和红一军团的出动,比毛主席还晚了一天。
他们是16日离开瑞金以西的宽田、岭背,跨过于都河,踏上长征之途的。
自从跟毛主席下井冈山开始,林彪在这块红土地上战斗了六个年头,此刻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