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被迫的长征 (第1/2页)
1933年10月,国民党纠集5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博古、李德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全线出击,使中央红军陷入被动局面。
到了1934年4月至5月,中央根据地的北大门广昌、南大门会昌筠门岭及福建建宁等先后失守。中央根据地南北门户大开。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考虑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向共产国际报告了战略转移计划,得到共产国际的明确答复。
嗣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成立了“三人团”,准备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从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
确定主力突围转移之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最终将突围转移地点选在了于都。
但是于都并不是唯一的长征出发地。
于都作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总的、最后的出发地。
同时瑞金、兴国、石城、会昌、长汀、宁化等地则是中央机关及红军各有关部队的长征出发地。
总的、最后的出发地为什么会选择在于都呢?
当时,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东线,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
北线,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渐推进至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瑞金已成为敌重点监视地域,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县份集结。
南线,我军与粤军陈济棠举行过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借道”协议,我军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
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
于是,中革军委将突破点选择在信丰、安远之间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上,于都进入了决策视野。
应该说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选择于都,是经过了长时间充分考虑的,是一次有准备的慎重选择。
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山水相连、民风淳朴,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宿营、隐蔽、休整。
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集结于都相对安全。
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位置,距瑞金、兴国均为88公里,距宁都99公里。
当时,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宁都、石城、长汀一带作战,于都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
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
从政治条件看,于都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红军在于都集结,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
从物质条件看,于都稻米充足,同时于都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
于都县城距离信丰、安远间的敌第一道封锁线较近,抄小路仅9O公里。
从于都出发,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乘敌不备突破敌在信丰、安远间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西转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