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兵锋所指 (第2/2页)
7月上旬,在鄂豫皖军委讨论红四军主力南下作战的具体方向时,曾中生(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副主席、红四军政治委员)等红四军领导人提出在夺取英山后,红四军应南进蕲春、黄梅、广济等县,恢复根据地,并支援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但张国焘反对这个正确主张,硬要红四军夺取英山后,实行东进安徽攻占潜山、太湖、安庆,并威逼南京的冒险计划。
会后,红四军领导人被调整,徐向前任军长,曾中生留任政治委员,原军长旷继勋调任第十三师师长。
8月初,红四军主力攻克英山,歼灭守敌1800余人。
这时,曾中生、徐向前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如东向安庆,要通过400多里的国民党统治区,沿途有国民党军队两个多旅和大量的反动民团,而红军只能集中四个团的兵力作战,又远离根据地,地形、敌情都不熟悉,取胜的可能性甚小。
如南下蕲、黄、广地区,那里党的基础和群众条件较好,离英山较近,且敌人兵力空虚,取胜的可能性相当大。
因此,决定趁势进据蕲、黄、广,并将这一行动计划报告鄂豫皖分局和军委。
到8月中旬,红四军连克蕲水(今浠水)、罗田、漕河镇、广济,进逼蕲春、武穴、黄梅等地,歼敌近七个团,俘敌5000余人。
张国焘得知红四军南下蕲、黄、广地区后,以分局和军委名义,指令红四军火速北返鄂豫边根据地,并指派陈昌浩接替曾中生的红四军政治委员职务。
当部队回到白雀园后,张国焘直接领导大规模的肃反斗争。他和陈昌浩等以“改组派”、“第三党”等罪名,杀害了包括原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在内的大批干部和战士,造成极为惨痛的损失。
1931年9月至11月,蒋介石先后调集15个师以上的兵力,分别部署在豫东南、鄂东和皖西,准备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
但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反蒋浪潮的掀起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增长,使得这次“围剿”迟迟不能开始行动。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红四军和10月间成立的红二十五军(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活动于皖西根据地)合编为红军第四方面军(简称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全军近3万人。
这是继红一方面军之后组建的有进行战役作战能力的一支重要部队。
这时,根据地内的游击战争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赤卫军等多种地方武装。广大农民群众纷纷起来,以人力、物力支援红军作战。
“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流传于黄安的这首歌谣,反映了根据地军民团结、共同对敌的动人情景。
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根据国民党军队暂无行动和缺乏统一指挥的有利形势,红四方面军实行外线进攻作战的方针,主动出击,先后发起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次战役,共歼敌约6万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红四方面军的进攻作战,使得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未及发动,即宣告流产。
红四方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
如在强敌进攻的形势下,主动退却,诱敌深入,避强击弱,包围迂回,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
或在敌“围剿”军尚未准备就绪的有利条件下,主动进攻,打破敌人的“围剿”计划等。
这些作战原则,为红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反“围剿”斗争的胜利,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都有很大发展。红四方面军发展到4.5万余人,根据地扩大到东迄安徽的舒城,西至平汉铁路,南抵鄂东的黄梅、广济,北临淮河的广大地区。
鄂豫皖根据地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