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代表会议 (第2/2页)
只见那宝剑已到,“卟”一声,大雕被刺中。
但是大雕和宝剑落在树冠上,掉不下来。
“啊!”人们惊呼。
封天宇不慌不忙,他伸出一只手,手掌朝前。就见一股风在树枝间逼上树梢,那宝剑和大雕飘然落于地上。
封天宇上前取下宝剑,插入剑鞘。他捡起那只大雕,见宝剑正正刺中腹部,确是要害。
这只大雕起码有六七斤重,肥硕得很。
大家看了封天宇的独名绝技,大开眼界,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练出来的,必须天赋加勤奋。大家都在心里想。
1931年11月7日(农历9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央苏区经过了一、二、三次反“围剿”后,中央苏区进入了全盛时期。战争形式已由过去的游击战向着运动战的方向转变。
这个时期,武装斗争,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建设都开展得如火如荼。
再加上蒋介石在第三次大围剿失败后,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一面用来做第四次大围剿的准备工作,另一面就是用全力改变各地方军阀拥兵自重的格局。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中央苏区、闽西苏区、湘鄂赣苏区、湘赣苏区、湘鄂西苏区、赣东北苏区、鄂豫皖苏区、琼崖等各苏区,以及红军各部均选派代表出席。代表人数达六百余人。
这个时候的中央苏区已经形成拥有21个县,5万平方公里土地,250万人口和5万名红军的广大根据地。
同时,国民党内部由于矛盾分化,暂时无力组织新的“围剿”,苏区获得了一段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这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于是,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中共中央于9月20日作出决议,成立苏维埃全国临时中央政府,各苏区届时选派代表参加中央苏区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1年11月7日,太阳初升,朝霞笼罩着赣南东部重镇瑞金。
胸前佩戴“大会代表”证章的,出席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从民房、帐篷里出来,朝叶坪村里的一座谢家祠堂走去。
封天宇特遣队的任务很明确,大会召开前,协助保卫局、警卫团负责各代表团的安保工作;大会召开时,协助负责大会会场的安保工作。
为了便于识记,特遣队员均佩带一个印刷“特”字的红袖章。
谢家祠堂又高又大,始建于明朝,那木柱、木壁都已变成棕褐色的了,显示出的是历史的厚重感。
但是这座谢氏祠堂今日却热闹非凡。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正中挂着一面红旗,旗上缝着一颗黄五角星和斧头镰刀图案。
右侧是马克思像,左侧为列宁像。挂着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工农炮垒”、“民主专政”。
主席台前大木柱间扎着三道彩门,悬空挂着彩球,中间彩门上嵌着金色五星,上面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字样。
左边和右边台柱上有一幅对联:“建立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工作”、“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
上下厅内挂满了三角彩旗,“拥护全苏大会”、“工农当家作主”的条幅标语举目可见。
大会进行过程中,封天宇的特遣队分成四个小组,穿梭于会场外和会场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