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别小瞧粪便 (第1/2页)
在六零年代,“拾”这个字很是敏感,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
南方人拾水稻,北方人拾麦子,秋天拾干草,冬天拾煤球,春天拾野草,夏天拾野果,年岁小的拾衣服,年岁大的拾家具,更是有那么一句俗语,就算是地上有一根破木头棍子,也会有人把它捡回家去。
话糙可是理却不糙,很多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对此保持怀疑态度,以至于对很多传承下来的习俗也是置若罔闻。总的来说,所有人都没有做错,只是受到了极强的历史局限性的影响。
拾粪便是所有行业中最为特殊的一类。
可别小看拾粪,不同的粪便可有不同的作用,鸡粪小且潮湿,再加上鸡有强烈的胃消化,可以将许多草籽和野虫进行消化,是上好的肥料,可惜的是鸡粪里面含有的大量病毒原还有碱,对土壤有不可逆转的伤害性,按照老一辈人的土话来说,就是容易把地面给烧坏,想要使用鸡粪必须要深化处理一下,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沤肥。猪粪大厚浓稠而且稀,是上好肥料的储备方法,只可惜的是,家猪的数量极其少,想要养一头猪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现在人所完完全全不能媲美的,野猪的活动范围很大,而且攻击性很强,冒险去拾捡它们的粪便有些不太值当。狼粪因为食肉,所以粪便很容易成型,不过肉食动物的粪便容易风化,风化了的狼粪可以当做引火的材料。
粪便种类各式各样,而张铁军之所以挑选马鹿粪便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来就是马鹿粪便很大,作为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马鹿的进食量很大,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进食,类似于长条形状的马鹿粪便容易用木棍夹起。二来便是马鹿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大,却很有规律,根据牛皮地图上的指引,马鹿的活动范围大概就是在鹿口坡附近,而且马鹿是群居性动物,方便观察,三来张铁军的储备粮不多了,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打猎到一头马鹿,自己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足不出户,可是在山林之中训练弓箭,为参加围猎大会做准备。
同一些平原地区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雨异曲同工,关东山则是十里春雨绵绵,百里大雪磅礴。
在张铁军麦田周围是春意盎然,但是在鹿口坡附近却是寒冬凛冽。
导致这种原因的很大因素就是因地制宜的元素。
张铁军窝棚周围是阳面,再加上有几条地下暗河涌动,所以导致地表很容易温暖下来,可鹿口坡周围却终年被积雪覆盖,而且地处阴面,年年的积雪堆积在一起,久久未化。
马鹿的生存活动很是奇怪,身材高大的它们却主要栖息在高山森林,草原灌丛这些地方,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天则是喜欢在白天活动,这一生活规律和很多生活在高原地区动物不太一样。
今天张铁军的心情不错,刚一进入鹿口坡就发现了两条很深很深的雪中痕迹。
按照张铁军的经验来说,这是一条“巡山界”,马鹿对于自己的生活范围有极强的领地意识,在自己领地范围内,它们会时不时地出来溜达一圈。
俯下身子的张铁军蹲在雪地之中仔细观察。
用手比量一下,马鹿的蹄印非常大,比梅花鹿还有狍子的蹄印大多了,大概和牛蹄脚印差不多。
虽然脚印被风吹得有些看不清,但根据巡山界来看,蹄印不仅多而且杂,别看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让人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可是生活在关东山腹地的马鹿群却是悠然自得,人被饿得没法上山,少了人类的过多干预,这些马鹿的族群不降反升。
巡山界很是宽阔,大概有两三米左右宽。
“看起来碰到了不少大家伙儿。”张铁军仔细趴在一处雪包上观瞧。
在雪地捕捉猎物,就像是开了外挂一样,暴风雪一停,紧接着就是艳阳高照,任何动物的行走轨迹都会在雪地上展露出来,甚至体态不同的动物留下的印记也不同,有经验的猎人甚至雪坑深浅,雪坑大小都可以推测出来猎物的种类和大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