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方先觉壕 (第1/2页)
时间一点点过去,转眼就到了八月,赵琳一天比一天焦躁,像个火药桶,弄的四旅战士小心翼翼,就怕惹到她。
不过情况很快好转了。
这天徐琛跟大家说要把旅部换个地方。
现在这个村子在山里,不利于接下来的大战。
但是又要地形利于防守,不能被鬼子轻易包围了。
正在一众人围着地图的时候,赵琳突然大喊一声“我想到了!”
把大家吓了一跳。
赵琳也不管那么多,直接把围在沙盘跟前的众人扒拉开,自己围着沙盘转了好几圈。
正当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赵琳猛地一拍最近的一个人肩膀,“我怎么早没想到呢?”
被拍的倒霉蛋龇牙咧嘴,还不太敢打断,生怕打断了赵琳的思路回头被坑了。
赵琳也才感觉到疼,吹着手说“你肩膀咋这么硬,疼死我了”
好家伙,倒霉蛋白眼都快翻出天际了,恨不得来一句“怪我咯?”
赵琳匆忙去掏出纸笔躲一边写写画画了。
因为第四旅的这个要求,赵琳一下子打开思路了。
之前一直想着怎么对付飞机,那肯定想不出什么办法,她又没有系统给开挂弄点现代武器,不用多厉害,六十年代的就够揍小鬼子空军了。
但是其实那是因为思维固定了。副总参谋长牺牲是因为指挥部被围剿,仓促转移需要殿后造成的。
那如果让指挥部拥有足够强的防御,就算鬼子围剿也能够从容安排转移,那就不必冒着风险在白天赶路了,到时候鬼子飞机炸得到谁?
什么防御力量能扛得住鬼子数万大军围剿?那肯定是方先觉壕啊。
这个方先觉壕非常了不起。
1944年衡阳战役,第10军区区1万多人,面对数万日军在衡阳坚守了48天之久,是抗战历史上的奇迹。
论起阵地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八路军是不如国军的。原因很多,就不赘述了。
直到解放战争初期,阵地战还是国军更胜一筹。
因此守阵地,还得多向国军学习。
方先觉壕就是国军守阵地智慧的结晶。
前面说过,鬼子的进攻基本就是三板斧。
首先采用重炮轰击,摧毁国军的防御工事,杀伤国军官兵。
其次是步兵炮迫击炮精准炮击,精确摧毁国军火力点。
最后是在轻重机枪和掷弹筒火力压制下,掩护步兵近距离冲击,付出一定伤亡后占领国军阵地。
早期的国军没有经验,根本对付不了这三板斧。
每次鬼子步兵还没冲,国军自己这边已经损失过半了。
衡阳周围都是丘陵,矮山。为了坚守衡阳,方先觉壕基本都是依靠小山或者山坡修建,太行山区最不缺山了。
方先觉壕简单来说是分两个部分,首先是将山体面向日军进攻的方向削成绝壁,成为一个90°的直角,这样即使日军突破外壕也很难爬上守军阵地。
另外一部分就是外壕,它紧贴绝壁,宽5米、深5米、内侧就是垂直的绝壁,外侧倾斜,壕底布满倒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