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全集网www.77biqu.cc

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全集网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八十三章 兵不如者

第二百八十三章 兵不如者 (第2/2页)

先是李察请以驴代夫运粮,驴塞路,馈不继师病之。可以推测,缺马的大定,大部分马匹都在前线部队中,后勤运输更多的是依靠民夫的人力运送,比如小型推车,但是毕竟前线是三十五万大军,只能尽量保证前线将士的粮食供给量,民夫哪吃得饱?是故民夫大量逃逸,由是加重了定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后来想用驴代替人力,也是因为道路阻塞而失败,加上西宁骑兵的袭扰,定军前线的三十五万大军,就像是弃儿,要吃饭喝水需自行解决。

王中正带着河东军从麟州出发,只带了半个月的粮草,一路上谨小慎微地前进,他的前面没有一个敌人,但是冷、饿折磨死了两万军队,在吃光粮食后,无奈退回定境。

而在经历过前期的攻势之后种谔“迂枉不进”的原因就是后勤不继。虽然种谔想把罪责推卸在李稷身上是有些不地道,李稷面对西宁坚壁清野的战法的确是没招,之前民夫大量逃走时,就是李稷无法遏制,但是也不能说种谔就完全想要推卸责任,毕竟在其位谋其政,种谔本职就是大胜仗,李稷就是要保证种谔所部的军粮供给。任何一个将领都很难再没有后勤支持的条件下打胜仗,最终种谔所部就是在无粮可吃的窘境下,发生了溃退,种谔至夏州索家平,兵众三万人,以无食而溃。

刘昌祚所部在磨齐隘打破十万西宁军后,昌祚出胡卢川,次磨齐隘,宁众十万扼险不可前。昌祚挟两盾先登,夏人小却,师乘之,斩首千七百级。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所部的军粮不足以支持其进攻灵州城,所以他对属下将领说,“吾闻鸣沙有积粟,夏人谓之御仓,可取而食之,灵州虽久,不足忧也。”既至,得窖藏米百万,为留信宿,重载而趋灵州。刘昌祚所部而已成为了唯一一支没有因为后勤补给不足而遇到困境,抵达灵州城的定军。

而作为可以节制刘昌祚的高遵裕所部当时的补给情况也没好到哪去,虽然是成功和刘昌祚所部会师了,但是他干了一件事,刘昌祚可能要骂娘了——“遣昌祚巡营,凡所得马粮,悉为庆兵所取,泾师忿噪。”庆兵就是环庆路的将士,环庆经略使就是高遵裕啊,刘昌祚所带的是泾原路部队,可见高遵裕所部后勤也是堪忧的。

剩下的那一路,由李宪统领的定军所部无力进军灵州城。事后,李宪也是以后勤补给不利为由摆脱罪责,帝以宪犹有功,但令诘擅还之由,宪以馈饷不接为辞,释弗诛。李宪所部因为在战事未结束只是提前回撤,所以并未遭遇重大损失,命运没有其他几路定军那么悲惨。

在整个战役中,定军无论是因为自身原因还是西宁的原因,都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定军的后勤,这极大的限制了定军的战斗力,本来气势汹汹的一次围攻西宁之战,变成了西宁的绝地反击战。

某种意义上说,五路伐宁是决定大定国运和西宁国祚之战。但显然这一战双方都未获胜,或者说双方都输了。

大定貌似攻入西宁境内直犯灵州,李宪大部队行至天都山,尽焚南牟诸宫殿,击溃夏将仁多丁,俘虏宁兵百余人。获悉诸路伐宁大军退败,遂班师回守定境。此战大定兴师动众,几乎全国总动员,但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宁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且兵士伤亡近十余万,民夫更不知亡几,劳民伤财,实则大败矣。

西宁初期以防御战术为主,后期战略举措妥当。定军五路合进的羊群战术,矛盾频生,牵绊不断,自我耗也是相当庞大。

反观,西宁的狼群战术,甚是骁健,倏忽百余里,来往皆若飞。在山地险峻之处由“横山步跋子“奔袭冲杀,若是平川田野可纵马奔突,由“铁鹞子“纵横决荡。

总而言之,纵览大定伐宁整体战争势态来看,大定失败,西宁胜出,也必然是“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的自然常态。

虽说,定败宁胜,但历经此战,西宁统治者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惨重的。可以预见的是,西宁国力必然会日渐衰落。

大定固然是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粮食供给跟不上而兵败,但国内粮食储备不足也是事实。

大军未动粮食先行,战争打的是综合实力,而非简单的兵力对比。

经此一战,大定貌似富庶实则外强中干的事实公诸于世,粮食之需亟待解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