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全集网www.77biqu.cc

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全集网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八十三章 兵不如者

第二百八十三章 兵不如者 (第1/2页)

正常而言,大定是不缺粮食的。

但大定不安定,天灾频发,间或还有**,受苦受难的唯有百姓。

灾害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般说来,大多数灾害都会引起粮食歉收,造成饥荒。如熙宁六年七月至次年三月,连晴无雨,干旱长达八个月,受灾地区遍及北方诸路及淮南地区。司马光曾对这次干旱造成的饥荒做了这样的描述:“北尽塞表,东被海涯,南逾江淮,西及邛蜀,自去岁秋冬,绝少雨雪,井泉溪涧,往往涸竭。二麦无收,民以绝望。孟夏过半,秋种未入。中户以下,大抵乏食,采木实草根以延朝夕。”

与干旱往往伴生的蝗灾,其造成的饥荒程度有时甚至超过旱灾,是对农业生产极具威胁的灾种。如大中祥符九年六月,京畿、京东西、河北路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入公私庐舍;七月辛亥,过京师,群飞翳空,延至江、淮南,趣河东,及霜寒始毙。

在饥荒的原因中不仅只是天灾,有时**的冲击也会造成饥荒。如定燕、定宁的战争,对中原地区,尤其是与北燕、西宁交界的河北、河东、陕西、秦凤诸路的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广大人民缺衣少食。当时,为了支援定军北伐,“百万家之生聚,飞挽是供;数十州之土田,耕桑半失”。

长期的征战造成关辅之地,流亡素多,近甸之氓,农桑失望。

灾害不仅给民众带来饥荒,有的还大量毁坏民舍,使百姓居无住所,失去庇身之地。如仁宗嘉祐元年,京师自五月起一直到六月,大雨连绵不断,结果水冒安上门,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地震次数虽不及水灾,但对房屋的破坏是最具杀伤力的。

崇宁三年七月,甘肃熙和路发生强地震,土地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火灾,尤其是特大火灾,对民居的吞噬也是相当残酷的。

饥荒和失去庇身之所的最直接连锁反应就是出现大量流民,或更有甚者就是导致死亡。如仁宗时期,刘敞在《论水旱之本疏》中云:“见城中近日流民甚多,皆扶老携幼,无复生意。问其所从来,或云欠旱,耕种失业,或云河溢,田庐荡尽。”灾民在灾害的摧残下,迫于生存的压力,只好离乡背井,寻找活路。兵灾也是民众逃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去年五路伐宁,大定出动三十多万军队,外加二十余万民夫,结果铩羽而归。其中极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后勤能力不足导致缺粮。

《汉书·赵充国传》里记载了一支部队总的军粮消耗量:“臣所将吏士马牛食,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大定士兵每天配备的军粮数量: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或并粮)。叵计复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复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十万兵便需三十万民夫运粮,五路伐宁显然是准备仓促的。

攻入西宁境内以后,大定军队的补给线被切断。贫瘠的西北地区根本无力供养这么多军队,就地征粮的办法根本就行不通。

西宁一老将给梁太后提出了,掐住定军死穴的战略,“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无食,可不战而困也”。也就是集中兵力,前期避战,坚壁清野,让定军就地补给的想法落空,之后利用西宁军骑兵的机动性,袭扰定军后勤补给线。简单来说,定军想找西宁军拼命,而是西宁军只想着怎么把你饿死。

此次战役中定军的后勤补给明显准备不足。民夫苦折运,多散走,稷不能禁,使士卒斩其足筋,宛转山谷间,数日乃死者数千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