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52 (第2/2页)
陶建一事不求二主,拿了十两银子来托宋大爷做中人,花三千两银子买了那酸儒的庄子。地契房契过手后,他亲自去庄上看,虽房屋只有六七成新,但间门数却是够的,顿时心中一喜,眉头一松。
张老爷得知此事,令宋大爷带着几十人前来扫洒收拾,又送了许多柴米来温居。
山谷里的大队伍趁夜色,浩浩荡荡地搬进庄子,按照陶建的分派依次住进了屋子里。去白州一事不知道何时才有盼头,可如今不用路途奔波,能够在有房顶的屋子里安安顿顿休息,一日三餐自家吃顿热乎的,谁不喜欢?只是不好说出来。
刘举人对此也算是满意,他对陶建道:“既然如今有了暂时落脚的地儿,你可不许再发憨,自掏腰包养着这伙人了。现在田地都有,随便种点什么,或者喂鸡喂猪,劈柴打铁,总强过闲坐着。”
陶建笑:“原先在路上那是没办法,现在有营生的法儿了,还管他们做什么!你这话说的,倒像我是个傻的了。”
刘举人也笑:“你不傻?为了那点子虚名,恨不得把自己老命都给搭进去。虽说照顾自家族人是应当,也要把着分寸。你把你腿上的肉割了拿出来给人家吃,人家还嫌柴酸哩!旁家都是虚的,自家儿孙才是真的。哪怕是同姓的嫡亲族人,为了一点子好处争得和个乌眼鸡似的,这种事到处都是!”
陶建笑笑,没说话。个人志气不同,他心里有列祖列宗,刘举人心里装的是功名利禄,倒也说不上谁对谁错。况且对方也是为了他好,才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他知道,也领情。
陶乐乐一家分到了五间门房屋。一间门陶大勇夫妻二人住,一间门两兄弟住,陶乐乐自住一间门小的。多的两间门分了何英一间门,另外一间门做了厨房,院子里原来的骡厩改成了柴房。
吴灵芝是个顶麻利不过的人,才半天功夫,小院子里就收拾得干净利索,厨房燃起炊烟,锅里弥漫出杂米粥的香气,白色的水雾飘散开来,伴随着几声鸡鸣,俨然一副温馨的农家画卷。
这庄上的屋子并不比他们原来的家好,但比蒙古包是要阔敞一些的,**便利方面也要强得多,和谷里比算是进步不少。
尽管如此,陶乐乐心中还是有点遗憾:去白州的目标又要耽搁好些时!做珠宝商人的目标也要跟着受影响。不过她是一个乐观的人,没多久就跑到庄子上的地里玩儿去了。
这个庄子原先是有些佃户的,陶建怕事情露馅,接手庄子后便打发他们去了别处,于是此时庄子上只有陶刘二家的人。
顶高处是小山坡的顶儿,低头看去是庄子房屋聚集地,再下头便是围绕着周边的田地,残雪半融不融,初苗微微露尖,在阳光下这空旷的一切显得既亲切又可爱。
除了实在不能动的和没必要动的,几乎所有人都在忙活。
收拾打扫房屋,修整田路,劈柴摇水,还有人早早儿地开始拾掇土地。
眼下还很早,不到耕种的时候,但农人就是这样,骨子里有这么一种本能。凡是分到地的人家,都自觉地过去查看自家分地的土壤情况,心中筹划着等开春后种些什么好。
这不过是他们逃荒途中的另一个中转站,谁也不知道会在这里留多久,开了的熟地会不会白费力气。可站在土地面前时,谁也没有吊儿郎当敷衍,大家都怀着郑重的心情思索,衡量。
“这样的沙地,只能种果树了!”
一个老人道。
另一个中年人笑:“果树要几年才结果子,咱们哪里能耽搁这么久?还是种菜蔬的好,胜在随机应变。”
剩下的话,没人说了。
此时的人不太习惯把美好的期望当众随便说出来,怕泄露心事天不遂人愿。
按理说逃荒并不一定非要去什么地方,有落脚的处,有田地种,便可以长久住下去了。
可这信州毕竟比不上白州,除了县城,大多数地方都是贫瘠的,三爷也不能贴他们一辈子。若真要在这个穷乡僻壤扎根,他们这些人要几辈子才能翻转过来?
https://www.lvsewx.com/books/61375/61375340/2385343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lvsewx.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lvse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