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52 (第1/2页)
他之所以如此喜欢, 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是硬通货。
青州地理位置特殊,州内有许多盐井和咸地,私盐贩子也多,平时悄悄儿买盐的价格不算太贵, 但其他州就不一样了。别地的普通老百姓想痛痛快快吃顿咸的要付出的代价不小:尤其是眼下, 物价涨了好些, 一斤官盐差不多要60文钱, 这谁舍得大把大把地往锅里放?买私盐贩子的盐,担着不小的风险,也不是时常能遇到。有时候实在欠得慌又舍不得买, 只好拿着菜叶子沾一沾盐巴罐子,聊以□□。
在这边,五百的盐引并不是指可以兑五百斤盐,也不是指兑五百两银子的盐,而是指五百担的盐。一担是一百二十斤,五百盐引便可以去盐场拿六万斤的官盐, 就这一项便是价值三千两银子的货物了!
至于茶引, 就更有说道了。国中的官茶引有四样,张老爷给陶建的是信州那边凤舌茶茶引。茶与盐不等价, 尤其是名茶。此处五百的茶引指五百折茶叶,每折重五钱,折合市价便也是两三千两银子。
这两样加一起,便是五六千, 陶建不大喜才怪呢!
同时他也看出来, 张老爷是下血本要结交他这个人,说什么不出家门都只是托辞,这两样东西拿到大铺子里去都是可以直接换钱的。
二人称兄道弟, 你拜我扶,甚是亲热。张老爷道:“眼见着还有好一阵子才化雪,你们且安心在山内住着。如今匪患刚定,难免有些零零散散的游窜贼人,待天气暖了上路不迟,走时好歹往我庄子这边路过,到时还有一份土物儿相赠。”
陶建感激答应了。
因天色渐沉,一行人决定明日清早再上路。陶建把装金子和银票的箱子交与陶乐乐,后头的事都不再管了。长期的合作让二人早已形成默契,毫不担心!本来茶引和盐引他也想给陶乐乐,但陶乐乐死活不收,说是张老爷单独送他的,神仙也不会要,陶建这才含羞收下了。
初战告捷,陶乐乐数银票的手都开心的发颤,好几次才数完,喜滋滋收进了背包里。
找到一条新路的感觉真棒!
以后再也不用费劲口舌去解释东西的来历和时节问题,也不用严防密守遮遮掩掩不让人看到骡车上的货。像宝石这样的小体积物品,简直不要太方便了,收拿自如!
现在是逃荒,很多时候都不太方便。等以后全家都在白州那边定居了,再多多地带些靠谱的兄弟姐妹,组成长乐商队去各个富饶的地方兜售人造珠宝,一路上游山玩水领略风土人情,还不用担心土匪打劫,那光景想想就舒服!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就在雪融了一半的时候,宋大爷来到山谷里,给众人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也不知道变了什么天,白州和信州的州牧老爷发令了,除那几个赫赫有名大商行的商队外不再让其他队伍过去,除非有当地县老爷开的保信。这如何是好?现在县老爷们都怕担干系,除非是极熟的人,不轻易保的。你们商行新起来,未必能弄到信哩!”
这番话,像是有人把陶建的头顶扒开来从中浇下一盆雪水去!
他问宋大爷:“好好儿的,怎么忽然来这么一出?”
宋大爷道:“什么样儿的说法都有,就是没有一个十分真切的。依我看,除了怕匪徒浑水摸鱼,恐怕也有阻挡流民之意。这次青州遭灾,平洲跟着不好,好些人往白州去了。那白州再富饶,骤然来这么多花子似的人群,多少有些喧闹,偷偷摸摸的事情也免不了的,惹得本地人见怪。”
陶建有苦难言,只能求熟悉本地的宋大爷再给个主意:“又要烦宋哥指一条明路,如何安置下我们这些人?这山谷虽然安静,毕竟不是个长久住人的地方,寒气湿气甚重,总在车儿上窝着,难免要留下什么病根,往后怕是直不起腰腿来了。”
宋大爷皱眉吸气:“这不好办呐!办法不是没有,就是太费钱,你们有这么些人呢!倘若只有几十个上百个,我家老爷的庄子也能住一住——你手下的人太多了!”
陶建此时也顾不得钱的问题了,大不了把之前到手的盐引和茶引再拿出去!反正也是意外之财,不是辛苦攒下的,没那么心疼。
“什么费钱的法子?宋哥好歹说来听听。”
宋大爷道:“隔壁县有个开扇子店的酸儒,进了学后再无动静,成天和一些不成器的鬼混,渐渐的沦落到要卖祖庄的地步。前儿些时还派人来咱们府上问我家老爷买不买,咱老爷嫌弃他家那些田地是黄沙地,便没有应这个茬儿。他急着用钱,你们若是这个时候去问,再讲讲价也使得。那庄子田地虽不好,房屋都是现成的,在那住着不比山谷里要强?等过些时风头变了,再便宜出脱罢了,就当是抵了客栈钱。”
陶建寻思半晌,也只能如此了,便问:“那庄子他要多少钱?”
宋大爷道:“一个山头,六七百来亩的烂地,加上一片庄上房屋他要三千二百两,你出个三千,估计也就卖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