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广宁会战 (第1/2页)
辽东乾军投降后,秦军一边收编降军,一边继续北上,剑指后金。
六十万大军直接就留下了四十万大军来整顿后方,二十万大军继续前进。
今年后金倒是没有趁着夏秋之季南下劫掠,也许是去年杨展的千里奔袭打痛了他们,也许是被秦国两百万大军东出吓到了,不敢轻举妄动。
秦国和辽东乾军交战的时候,后金有想过火中取栗,可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没有出现,秦国打辽东乾军是全程吊打。
完全就是父子局,辽东乾军一点挣扎的能力都没有,而且秦军人说太多,还具备了大量快马,后金连靠近一点围观都不敢。
比如绵州之战,秦国出动了三十多万大军围城,实际只用了数万军队就攻陷了绵州城,还有二十多万的大军在外虎视眈眈,根本没机会过去占便宜。
后金如今的二十万可战之兵,实际上和草原上的四十万控弦之士差不多,不过是因为生活环境恶劣,男性壮力都要拿起刀子生活,优胜劣汰下都有一些战斗素养。
但也仅此而已,实际上后金和蒙古的生产能力都远不如大乾,铁甲,兵器有限,但架不住却啥都可以从南方抢,也可以从走私商买,度过艰难岁月后就可以自己造了。
因为北亚矿藏丰富,加上唐时冶铁锻造兵甲等技术外泄,所以唐朝之后北亚已经是亚洲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地区,中原地区已经没法保持对外优势,甚至常常出于劣势。
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而不是什么草原文明比农耕文明更强大,草原上的种族天生更强壮,这些都是屁话。
难道草原上的环境更恶劣,草原人种就进化的更快吗?可进化是适应而不是强大,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可不是越强越好。
草原民族衰落后都往天竺那边跑,也没见得把强大基因带过去,后世天竺直接沦为殖民地近两个世纪之久。
可见强弱之势还是看谁兵多甲厚,倚仗兵甲之利,弓骑之众方可横行天下。
我们眼中的蛮夷恰恰要比我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拥抱变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比如契丹的皮室军,西夏的铁鹞子,满金的铁浮屠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兵种,他们身上的兵甲科技发达的宋朝竟然都无法仿制。
铁鹞子身上的盔甲只有宋军的仿制的铁甲三分之一重,这一方面是宋朝的冷锻技术确实落后,一方面是铁矿质量不行,打不出那种又轻又足够坚韧的盔甲。
至于蒙古,哪怕李青不太了解蒙古也知道,回回炮是蒙古人发扬光大的,火药更是被蒙古人玩出花,南宋坚城就是给这两样利器打下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