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人心 (第1/2页)
孙承宗率众投降,大大减少了秦军收编辽东乾军的波折,使得辽东其他军镇大都放弃抵抗,等待秦军接收。
不过,孙承宗的投降只是个引子,哪怕孙承宗不投降,他们也是要投的。
对于边军来说他们真正效忠的不是皇帝而且国家和土地,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只要能支援辽东就能获得支持。
而且也别指望边军的忠诚有多绝对,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哪怕投靠后金为奴为婢也是可以的。
这年头国家可没有义务教育,养育之恩很单薄,民族观念还不如实打实的利益靠谱,如果不是兼具国仇家恨的话,估计那些在历史上绽放光芒的英雄都不会斩头露角。
这个年头,所谓的同胞身份并不能阻止人们的自相残杀,当兵做匪的劫掠起自己的同胞并不会比异族心慈手软多少,甚至常常出现一些变态做的恶行比异族更毒更狠,率兽食人不是传说而是血淋淋的真实历史!
所以说也别觉得古时候就民风淳朴,道德高尚,那是都是文人墨客吹出来的。
自古以来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越是用放大镜照着的地方道德反而越有底线,越是失去秩序束缚的地方,人性的底线越低,人间就是第十八层地狱。
本质上来说,人都是利己的生物,在汉人王朝活不下去逃往深山老林甚至是投奔异族也没什么心理负担,毕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不直接拿起锄头干翻他娘的都算是好脾气的了。
随着时间推移政治经验越发丰富,李青越发体会到了强权的重要性。
西汉皇帝有一个家训很有意思,做皇帝要一手提剑,一手捧书。
三国时魏武帝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汉昭烈帝说:“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
两者的政见或者说政治立场完全对立,作为后世普罗大众的一份子,从立场上来说,李青似乎应该天生要倾向于刘备才对,但恰恰相反,李青更加倾向于曹操的立场。
因为他们两人说的话,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那肯定是刘备政治正确,而曹操天然就政治不正确。
但从历史结果来看,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曹操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青的理解是,假如两人所说的“天下人”都指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士族豪强,那么,就可以看出曹操更具王者气象,刘备更似,一求而不得的舔狗。
假如“天下人”指的是普罗大众、平民百姓的话,那么曹操是做了什么有底气说只能我负了你们,你们不可以对不起我;而刘备又做了什么,导致颇具愧意的表达自己对不起天下人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