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亲贤臣远小人 (第2/2页)
孙承宗受命于危险之中,他独自一人来到了辽东,在他的提拔下,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在内的一大批将才被启用,大乾辽东的局势才满满稳定下来。
尤其是和后金的交锋中打了几场胜战,大大稳定了北地的人心,使得河北和京师的人心安稳了不少,往南方和秦国逃亡的人变少了许多,不少人又重新跑了回来,毕竟乡土情深,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没有多少百姓愿意冒着巨大风险迁徙到外地求生。
不过虽然在对后金作战中打了几场胜战,但孙承宗心里的压力却没有减少多少,因为从各方消息分析,不难得出他们打的这几次胜战,不过是捡了秦国的便宜,正因为当时杨展兵伐沈阳使得后金内部大乱,他们才那么轻松就把兵力空虚且没有战心的后金劫掠军打败。
从战报上不难得出,秦军的战力冠绝天下,
不可力敌,将来战场上遇到这样的敌人势必要退避三舍,借以地利困敌、扰敌,以待天时才有几分反击之力。
而此时的李青却只是略微对外界的局势产生关注,目前,他更多的精力还是投入到提高秦国生产力中去,什么都是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们才能过上好日子,秦国的各种制度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秦历三年的重心不在于对外征战,哪怕今年拿下了山西又千里奔袭沈阳打了不少大胜仗,但相比之下选育和普及高产稻种、推广玉米、红薯种植更加不容忽视,“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比让所有人都吃饱饭更加重要。
同时也是时候不断打磨完善秦国的各项制度,一项制度必须推行至少一年才知到有哪些困难,必须推广至少五年才能见到显著成效,必须贯彻执行二十年才能成为长久不衰的制度。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一年方知难以,五年可见分晓,二十年才能深入人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青慢慢发现自己原先制定的制度有不少不适宜的地方,比如原先李青为了增加军队流动性规定服兵役的期限为两年,后来发现这样的规定太死板,不太适宜。所以后面取消这一条规定,改成参军第一年为预备役,第二年开始决定是作为职业军人还是继续在后备役服役两年然后退役。
如果是成为职业军人,势必要经常上战场杀敌,还有大量剿匪,剿灭地主武装的行动,而且服役时间三年为一期,越往后越要面临严格的考研才能留在军队。
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兵役,只需要在后备役待满三年完成训练任务就可以了,基本没有上正面战场的机会,接的也大都是追剿小股贼匪和配合治安部队治安行动的任务,安全系数很高,但立功机会少。
也就是目前秦国发动的战争规模比较小,为了完成全民皆兵和志愿兵制改革,这才养了大量的预备役。
如今秦国已经基本确定将征兵制度由义务兵制改成全兵预备役和志愿兵结合制。
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全民都要服兵役,都要接受军事训练,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接到征召就要上战场,但正常情况下只招收部分志愿兵作为职业军人,充实常备军队。预备役由全民轮流服役,志愿军从预备一中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