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改革变法(上) (第2/2页)
当初秦国是将关中土地无条件分给了老秦人,后来改成了新解放的土地租借给农民,农民可以用比较优惠的价格购买一定额度的土地,不过总的来说,都是承认土地私有的。
这就导致政府失去了部分土地的所有权,因此也就使得统筹管理的难度提高了不少。
家里是农村或者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农民将土地使用权和管理产出权看得非常紧,家里的农田缺了一个角都不行,
谁家要是敢过来占地,拿是要拿起锄头去干架的,这还是后世治安严厉的情况下,如今这个尚处于主要用道德礼教约束人们行为的年代那是要搏命的。
所以,对于那些分到了私田的农民,秦国政府农业部和水利部一直很头疼。农业部去推广高产作物和高产稻种的时候,没有多少农民是配合的,直到看到了军田囤田的收成一次比一次高,才慢慢种上一部分。
水利部就更加难搞了,因为住水渠经常都是要占用一部分土地的,很多农民就是不愿意水从自己这里过去灌溉邻居的田,哪怕政府给予了相应的补偿也很难谈拢,反倒提出了更多的补偿要求来要挟政府。
所以需要进行一场土地改革,-将土地的所有权收归公有,只转让长期使用权,好加大对全国土地的有效规划利用,减少农业部和水利部的工作困难。
不过这有些出尔反尔的嫌疑,因此土地改革必须慎之又慎,免得打击到秦国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形象。
说实在话,农民的一些自私行为一度使得李青心中对农民的朴素情感消散,萌生出一些不好的感官,不过想起教员的敦敦教诲,心中的一点官僚主义作风还没来得及做妖就被碾碎。
毕竟农民的这些“狡猾”“自私”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数千年来官府皇权不下乡,对农间争执不管不问形成的;是数千年来不断轮回的土地兼并,弱肉强食规则在乡野横行形成的;是数千年来无数次对抗饥荒记忆告诉我们,多一分地多一粒粮食就多一分生存希望形成的。
教员说的话一直引领着李青前行,使得他没有迷失在权力的游戏中。李青始终都没有高高在上的心态,他所做所想的大都也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且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不过,李青一直忙于军事、政治、经济改革和技术研发,终究还是和群众隔了不少距离,因此在领悟到这一点后,李青屡屡隐藏身份下乡,深入民间入调研,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
李青本意是不想成为鲁哀王说的那样“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的孤家寡人,缺没想到反而发展了许多问题,也从中汲取了继续前行的心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