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第2/2页)
南都群臣皆老狐狸,不比阁老,具体如何处理要视乎形势而定。
这个时期以星等人活动为主,而京城圣旨、兵部公文、各勋贵私信等,则源源不断地寄出,只是由于形势未卜,全部留下却又未答复,归根结底,这样的事真的很大,南京群臣各怀鬼胎、拿不准到底应该如何,其实谁都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老谋深算,就是这样不了解也扯得开。
造反了吗?
这句话这么好确定。
本来在历史上,它们还曾使福王这样的人物在清口停留了很久。
而且那是她们第8次见面,就像前7次那样无果。
现任南京文官之首就是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杨成并掌理南京都察院事务。
他来自苏州长洲县,身后确实有倡导与杨丰抗衡的核心地带。
但是自己就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期望自己振臂一呼也不行,这个人也就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出身、三朝元老出身,样样都有经验,就是名副其实的老奸巨猾,无论如何要自己领头也不行,自己一把岁数了就不会那么笨了,于是就想着推着那些勋贵领头。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皇帝张居正,说要把这件事交给他。但是勋贵一样不笨,做这样的事不过是为了求富,人人富贵不能淫,还要求什麽,归根结底拥潞王不过是谋了封侯之业。
可是...
每个人原来都是公侯!
那么,我们又何必傻傻地领头?
于是守备武臣成山伯、王允忠等人,配合守备安远侯柳懋勋等人一致不干,其中去年刚刚袭来魏国公徐弘基等人也不干,谁要是领头了他们就跟得上去可,但是让他们领头就绝对不干了。
其余的那个都是镇守中官。
额,这也就罢了,南京守将邢隆在不停地给京城通风报信!
一点也没人领呀!
“一群老朽的、臭烘烘的、陈腐的尸体简直是一群行尸走肉!”
星星在怒骂中从兵部走了出来,门外等得密密麻麻无数条青虫顿时蜂拥而出,好像是汹涌的豆虫...
““梦白哥哥,怎么样?
领头顾宪成急不可待地问。
“还有什么办法呢?当然要再商量。真恨把这个兵部烧起来!”
星大怒道。
““震瑊公亦不愿乎?
长洲籍新科举人文震孟兴奋地挤过去问。
“年逾古稀,位极人臣。还要什么呢?”
星嗤之以鼻。
接着,四周是义愤填膺地骂。
这里面有南京国子监、也有淮扬、苏松、常镇、徽湖嘉、乃至上游各地方书院,如白鹿洞书院这类顶尖书院学子,还没来得及南征潞王,便开始串连宣扬靖难。靖难期间,朝廷还下令设立专门负责督抚江南士人的机构——宣慰司。当然也有一些官员也参与其中。靖难之役发生后,朝廷对南方进行重点打击。此时的江南已基本上形成书院议政的制度,特别是顶尖的书院,生源均为来自各地的士绅子弟,其身后便是士绅集团的全貌,再凑在一起求学后便指点江山。
抨击时政。
受惠于明朝宽松的舆论环境...
当然,基本上皇权不在郡下,而且文官来自其中,自然就不关心这类问题。
简而言之,书院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大明版的地方议会。
后期黄宗羲所设计的理想国是利用书院作为大明版议会,进而发挥联省自治。
只是他挨咱大清一耳光打得老实巴交,急忙跑到麻哥面前喊圣主明君,最后这理想国还只限于自己的一些文章。
但是,这一构想有其根据。
自杨丰诸般劣迹流传江南后,受顾宪成、高攀龙等下野官员的挑拨,各书院已掀起一场大辩论,大明已出董卓算众所周知,此前山东靖难时江南已出现高举孔夫子牌、堵塞衙门请靖难。但是,对于杨丰案,当时天下士人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杨丰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儿子?杨丰是怎么杀自己的父亲的?如今杨丰弑君事件又不胫而走,各地方士子顿时果然信以为真,如此逆贼不杀乃奇事,杀了也难免。
故在江南士子里,万历即已去世,如今他不过替身而已,别的解释也无济于事。
朝廷圣旨?
杨丰全部弑君发出的几道圣旨,不是很容易吗?
阁老的隐私?
他用刀子强迫阁老写字呗?
真相在哪里?
由北方逃来孙慎行、叶向高、星上这几个人就是事实。
事实是杨丰杀了皇上,再用傀儡取代万历,事实是皇上已被杀,事实是潞王作为皇上的亲哥哥向南逃亡,准备继承江南的王位,再号令天下举兵靖难。
“去吧,我们进去问一下吧!
文震孟振臂一呼。
“同行吧!”
身边几千人乃至很可能几万人士异口同声地呼喊着。
接着,她们马上要冲兵部衙门去了。。。。
(也有章节稍微晚了点。今天早上有事情没有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