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不慌,优势在我 (第1/2页)
紧接着,画面一转,开始说起朱元璋文治方面的成就。
朱元璋文治方面的成就一共有三点,首先一点就是中央集权。
明初时期,明朝的中央机构为中书省,由左右丞相把持。
但左右丞相位高权重,极易和皇帝发生矛盾,这种情况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
其势力逐渐壮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其实自古以来,相权都是皇权的有力竞争对手。
毕竟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对于皇权的威胁实在太大。
古往今来,更是出了不少权势滔天的权相,奸相。
但朱元璋是什么人?
开局一个碗,解决打到王座上的狠人。
这样的人,你想用相权威胁他?简直不可能!
后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直接撤销了中书省,不再设置丞相职位。
而是在地方设置了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这样一来,从根本上解决了相权过大问题,为后来的君王,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
李世民看在眼中,也是不由得暗暗点头。
这一点做得确实好。
不过自己的大唐也不差,在自己的治下,只能有功臣,何来的权臣?
我只是想做个表面上的仁善皇帝,若是真把我当作至仁至善,呵呵...
真当朕提不动刀了不成?
李世民自小以来从军,在大唐积累起来的威望无人能及。
包括李靖,魏征这样的臣子,原本都是无名之辈,后来受到他的提拔,点拨才崛起的。
这也就导致,大唐朝廷虽然不是他的一言堂,但也绝不存在什么臣子权力过重,架空皇帝的情况。
但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刚刚创建大明的时候。
起码有两大掣肘!
其中之一就是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
对这些人,你不得不多一些宽容之心,容人之心。
但,你容忍人家,人家未必乐意啊,或者认为这是应该的。
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产生间隙,最终激发矛盾。
另外一个,就是元朝的残余官员了。
朱元璋打下了天下是不假,但一开始哪有那么多人去治理天下?所以一些元朝残留下来的官员还不能杀,不能遣散,得留下来,等到自己培养的人才成熟了,才能开始组建班底。
所以说啊,他李世民登基之初的情况,还是要比朱元璋好上不少的。
对方这一手废弃中书省,用三大地方机构取而代之又互相均衡,彼此牵制的手段也确实惊艳。
不过,还不够。
就这也想超过他的贞观盛世?别闹了。
那可是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有名有数的盛世,你靠着一项废弃相权的政策就想与之并肩?简直是痴人说梦。
不过很快,就到朱元璋文治方面的第二点成就了。
这第二点成就便是设立国子监,大兴恩科,且为寒门子弟,专门开设了一个特色渠道。
很多人都以为,大明以弓马立国,对于文化教育方面,应该没有那么重视才对。
实事却恰恰相反,朱元璋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视程度起码要超越历史上九成的帝王。
为什么?
还是因为出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