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没看错人 (第1/2页)
金桂食品厂上了S省日报。
金桂食品厂,拿出营业额帮助受害者的举动,不仅受到当地市民的支持,就连一些上级领导,也对他们大加赞赏,特意打电话到益民县县革会,把金桂大队好好夸奖了一番。
县革会主任摸了摸他的地中海脑门,林焘那家伙,算不算因祸得福?
林焘本家的长辈,相隔半个国家。
在得到消息后,也亲自打电话过问。
得知金桂食品厂,是林焘一手扶持起来的,就对他大加赞赏,夸他有眼光。
还敦促他好好努力,只要他保持现在的步调,家中未来几年的资源,会尽可能的向他倾斜。
林焘按捺住澎湃情绪,淡定的应了一句是。
长辈见他如此沉稳,更加欣慰,又顺便关心一番他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这才挂断电话。
林焘放下电话后,深吸一口气,余乐阳果然没让他失望!
金桂食品厂口碑逆袭,很多人都闻风而动,想尽一份绵薄之力。
省会的几家供销社的采购员,在得到消息后,约好了似的,一起来到金桂大队,谈合作事宜。
送上门的生意,自然不会往外推。
不过,碍于鱼丸不能长期储存,又交通不便,每周只能给他们供货两次。
和市里的几家供销社签订合同后,余乐阳又通过赵猛的介绍,和甜城市运输队达成合作,每周固定时间,搭他们的顺风车,送货去省会。
与此同时,金桂大队迎来了今年的玉米抢收。
甭管食品厂的效益有多好,在粮食面前,都得靠边站。
老一辈的农民,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都饿怕了。
兜里可以没钱,但碗里不能没粮。
多少钱,都不如粮食踏实。
而地里收完玉米,还得移栽黄豆、番茄,现在的人手根本不够用!
食品厂半机械化生产鱼丸,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经过商量决定,食品厂调整工作时间,每周只工作三天。
其他时间都得下地参加抢收。
她和余老二把第一批鱼丸,送上运输队的货车后,就在公社碰到从县城回来的李胜利。
李胜利气鼓鼓的指着中年男人:“你给我等着!这台拖拉机,我们金桂大队要定了。”
对方挑衅的冷哼一声:“呵呵,李胜利,大话别说得太早!赌约已经定好了,哪个大队先交上公粮,拖拉机就归哪个大队所有!你有力气在这里跟我叫板,不如早点回去掰玉米吧!”
李胜利气鼓鼓的:“哼!咱们走着瞧!”
余乐阳一问,才知道怎么回事。
县里这次分到一台拖拉机,很多大队都想要,一时争得面红耳赤。
于是上面干部拍板决定,哪个大队这次交公粮第一,拖拉机就归谁!
交公粮第一名,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从掰玉米,脱粒,到晒干,每一步都要抢先才行。
单单是掰玉米,那些有拖拉机的大队,就能轻易胜过他们。
李胜利目光如炬的看着余乐阳:“咱们大队能不能拥有自己的拖拉机,就看你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