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研讨会(三) (第2/2页)
“不过即使是这样,以我们农机厂当前的水平,组装这样一台机器,所用的工时也不会超过12个小时。其实比起现在的几个主流机型的农机,并没有增加。”
这里就要说到,吴晓晓她的优势了。她的理论基础当然是不如在座的很多学者。但是要论实践经验,她虽然也只是在农机厂待了短短两个月,可是现在坐在这里的学生,甚至是老师们,大多数可是只到农机厂参观过。
比尔提的问题其实是很刁钻的,科研设计本来就离生产有相当的距离,绝大多数的科研设计在投文章的时候,顶多也就是自己折腾出一个样机来,把结果数据给采集一番,就去写文章了。离真正工厂能够生产还远得很。
他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甚至不少台下的学生心里面都是一咯噔,他们写文章算各种机械形状的时候,可是根本没想过将来怎么生产的。
谁想到,吴晓晓看着年纪不大,却是居然在上大学之前还在工厂里面干过吗?不过亚洲人看起来都是小小的,看起来好像未成年,可能年纪也没有那么小吧。说是大一新生,也许是工作了多年才去上学的?
学生不明白,莱尔和詹姆斯两人在行业多年,和很多大型农机厂都有合作,却是能看出来吴晓晓不是信口开河。
詹姆斯挑了挑眉毛,还真没想到陆收了一个这么灵光的学生。才大一的新生,却是已经在工厂工作的,那实践经验已经有了,再加上理论上的进步,以后一定地有更多的作为。
吴晓晓她们把内容讲完,其实这时候不论开始比尔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指责,大家心里面都已经有了答案了。很明显,这个中国的组合虽然之前没有听说过,但是人家的确是拿来了真东西。
之前比尔的指责完全是子虚乌有,他们的文章见解很深刻。
讲解告一段落,吴晓晓他们看向比尔和汉斯特:“我们的文章的介绍基本就到这里了。那么,下面汉斯特和比尔两位老师经我们介绍您这次的文章的内容吧?”
汉斯特想到刚刚别人给他传来的消息,再看到台上信心满满的三人,心下一沉。他们的文章其实结论没有问题,这个信心他是有的。但是的确数据上面,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瑕疵。
当时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有两组传感器贴的位置不是特别合适,后面出来的数据看起来不太正常。
他倒是有心再实验一次,但是做一次这样的实验耗费巨大,传感器位置没有校准好又是他的责任。所以后面比尔说干脆不要这两组数据的时候,他也没有多说什么。
本来这种情况,也没什么。他们又没有编造数据。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方在自己在台上介绍的时候抓住这个漏洞不放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