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全集网www.77biqu.cc

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全集网 > 铁马金戈 > 第1209章豫湘桂战役

第1209章豫湘桂战役 (第2/2页)

其中包括卫立煌的20多万中国远征军、杜聿明的昆明警备部队、以及新一军、新六军等王牌部队。

这就使重庆方面在战局最危急的时刻,拿不出来有力预备队,比如为了阻止日军在贵州的推进,不得不从遥远的第一战区、第六战区甚至第八战区抽兵救援。

同时,蒋介石还不愿意抽调胡宗南的主力南来,胡部当时已经得到了相当美械,并且河防压力大大减轻。

但是老蒋不肯解除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封锁,那怕西南非常危急。这一点甚至连美国顾问都看不下去了。

而没有生力军的投入,河南、湖南和广西的战场,就只能以原有的兵力维持作战(大约是120万人,三大战区各有约40万的兵力),那么损失一部分就少一部分,最终使战局不可收拾。

豫湘桂战役从1944年4月中旬爆发至1945年1月为止,八个多月时间里国军损兵50余万,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

丢掉了洛阳、长沙、桂林等146个中小城市,七个大型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用“一溃千里”来形容并不过分。

并且如此的惨败发生在日本投降的前夕,实在令人无法理解和愤怒不已,也难怪老蒋后来三年就败亡大陆。

因为日本人的这次攻势又被称为“回光返照式的一次行动”,被快死的人给揍趴下了,怎么能说不丢人呢?

除了上述诸点,史学研究者还进一步作了分析。这些分析虽然有些大同小异,但也不乏精到之处。

1944年初,日军因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使得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不但滞留在南洋的数十万日军与本土失去了联系,甚至连本土都受到了美军的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改变了战争策略,将主攻方向从太平洋战场移至中国战场。

日军先后从黄河南岸至信阳,湖南岳阳至越南谅山,衡阳至广州集结了51万部队及250架飞机,对我军发起全面进攻。

日军的意图是打通中国境内由北到南的交通线,建立一条联系南洋的陆上通道。

该战役由于交战地点大多位于河南、湖南和广西三省,因此也被称为豫湘桂战役(日军称一号作战)。

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到全面抗战的第十三个年头(包括东北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也已经历时五年。

经过十几年的战争洗礼,国军的官兵大多早已不是抗战初期时连飞机、坦克都没见过的生瓜蛋子。

尤其在1944年以后,得到了大批美、苏武器装备支持的国军,在火力上也已经可以和日军不相上下,甚至在炮兵方面还要压过日军一头,完全可以与日军展开大规模的炮战。

就是有着这么多美苏援助的装备,又手握雄兵400余万(包括收编的伪军),蒋介石才对国军的实力异常自信,也想在盟军各国节节胜利的时候打出一场漂亮的大胜仗,为自己日后在新的国际形势中赢得更多发言权。

于是,在他的组织下,国军针对来犯的三路日军,制定了一整套防御方案,以第一、第四和第九战区担当主要防御任务,参战部队更是多达130余万。

在这场大战中,国军几乎凝聚了华中、华南地区的所有部队,兵力上是日军的2.5倍且处于守势,本应占有绝对优势。

甚至在大战开始前,蒋介石等国民政府军政高官已经开始计划,此战要一举将日寇由西向东全部歼灭,实现酝酿已久的全面大反扑。

可事实却完全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看似占有绝对人数优势,又配备了大量美、苏装备的国军却被日军打得节节溃败。

其三条战线全部吃紧,最后不但没收复一寸土地,反而丧失了4个省会、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以及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导致6000万人民无家可归。

为什么国军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战役会有如此惨败?

难道国军的战斗力真的如此不堪吗?

其实国军一些部队在战斗中还是十分英勇的,其作战能力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只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军高层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真正实力,对待此次战役也太过盲目自信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国军当时面临着双线作战并受到盟军全球战略的严重影响。

蒋介石可能不知道,盟军在整个二战中的兵力投入重点一直都是在欧洲战场,虽然美英两国也有在亚洲投入兵力保护他们的亚洲利益。

但相比于在欧洲与德国、意大利死磕的精锐部队,亚洲的美军顶多也都是大批量扩编的二线部队,而英军在东南亚的部队更是连二线都算不上,几乎全部都是殖民地的协战军,稍有战斗力的部队都早已龟缩回本土守护老巢了。

而在中国战场上,英、美、苏三国只有少量的空军志愿飞行员助阵,其它全部都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单独面对日军的进攻,并且是同时在东、西双线与日军开战。

而且,由于抢夺补给线的重要性等原因,国军精锐大半都搭在了对西远征军上,能够抽调到豫湘桂会战上的部队虽然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堪称精锐的却是很少。

此外,为了组织缅北大反攻,国民政府几乎搭上了所有的储备弹药,连驼峰航线和其它外界援华的通道也全部被用在了远征军上。

如此一来,就使得东面的对日作战(豫湘桂作战)各部得不到任何外来补给,战斗力自然更是大打折扣。

反观日军,为了准备这场大会战,特地从东北调运了10万匹战马,1500辆汽车,1000门大炮,以及大批量的关东军入关作战。

由于是困兽之战,所以日军此次绝对是用上了全力。

几年前在进攻武汉时,日军甚至调集了36万多人,对武汉守军发动猛攻,这是自日俄战争以来,日军在攻打一个地区使用过的空前绝后的强大兵力。

何况此次,日军调集的兵力多达51万之众。

所以,在断绝了外来补给又无法将最精锐的几支部队从远征军抽调回来的情况下,即便豫湘桂会战中国军投入了大批部队,其中也不乏很多部队配备着不次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其战斗力也依然要逊于日军一截。

其次,国军各部各自为战,且防共甚于防日

如果说,除了双线作战且大量精锐都无法从西线调回外还有什么原因,那就是国军各部缺额甚多,内部派系林立,各部间根本没有默契可言,且防共甚于防日。

国军的大败看似是没有得到各盟国的援助,西线战场又拖了后腿,但实际上最大的原因则在于国军各部缺额十分严重。

可以这样说,名义上是130万人的部队,实则顶多也到不了一百万人,且内部派系林立,相互间钩心斗角。

当日军在华中地区大举来犯时,驻守河南的第一战区各部率先投入战斗,可第五、第九战区却迟迟没有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牵制日军向第一战区增援。

同样,在第四、第九战区遭到攻击时,其它战区也是一样策应不力,更不要说大举增援了。

试问,这样的配合作战,能赢得了吗?(日军在总体的兵力颓势演变成了在局部的兵力优势)

而且,当时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各部本可以成为国军并肩作战的兄弟部队,与其携手共同抵抗日军。

但蒋介石却不但不给八路军和新四军参战的机会,还对我党所领导的部队严防死守,将不少本应用在对日作战的部队用到了防御新四军上。

这样一边防着友军,一边又缺编少员、毫无默契,国军的豫湘桂会战又怎能打的赢呢?!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方先觉(1905~1983年),男,汉族,字子珊,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今安徽萧县)人。抗日爱国将领,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方先觉萧县第四高等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之后,入读南京第一工业学校,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以后,转学军事,先后就读于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黄埔军校高教班第2期、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4期受训。此后,他相继参加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台儿庄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等军事行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在衡阳保卫战中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面对6倍于己的日军重兵围攻,坚持防守47日。

1949年底,离开大陆去台湾。晚年有《子珊行述》《衡阳坚守战回忆》等著作,1983年3月3日在台北病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