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历史性的转变 (第1/2页)
1934年10月上旬,当中央红军主力陆续离开原来的阵地向指定地域集结,准备实行战略转移时,项英遵照中革军委的部署,指挥红二十四师和各军区的一些独立团接替主力红军防务,开展游击活动,并严密封锁主力红军行动的消息,掩护主力红军的集结。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向战略转移前的集结地域开进。
项英奉命指挥红二十四师和一些独立团分别在原地全力阻击骚扰敌人,并多方面制造佯动措施,迷惑敌人。
由于项英等领导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地方武装及游击队接替主力红军防务,掩护主力红军集结,配合主力红军突围,保障主力红军行动,使党中央率领红军主力得以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实行战略转移。
如果没有项英等领导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的掩护、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会更加困难,损失会更大。
党中央离开中央苏区时,赋予中央分局的任务是:在中央苏区领导红军和地方武装以游击战争来保卫中央苏区,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成果,抗击进犯的敌人,使进占苏区的敌人不能顺利统治下去,并准备配合红军主力在有利条件下的反攻。
同时中革军委还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宁都四个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区”,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最基本的地区和必须最后坚守的阵地。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进犯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除了薛岳纵队、周浑元纵队追击中央红军外,其余国民党军继续向中央苏区的腹地进攻,迅速占领了宁都、汀州、石城、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地。
以陈诚等指挥的20多个师共20余万人,加紧构筑堡垒封锁线,企图彻底消灭红军,摧毁苏区。
在严重的形势面前,以项英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央分局、中央红军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关于保卫中央苏区、抗击进犯之敌的指示,领导中央苏区军民英勇顽强地抗击敌人的进攻。
为了抗击国民党军的进犯,保卫中央苏区,项英发表了《开展广泛的群众游击战争保卫中央苏区》一文,强调发展游击战争是中央苏区整个党与苏维埃目前最中心的任务,并注意加强地方武装和在群众中进行游击战争的教育。
项英等逐步认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主力红军的回师上,提出了“独立作战”和“坚持斗争”的口号,在战略指导上亦开始了初步的转变。
一是派得力干部到各地区领导游击战争。
当时,项英、陈毅和中央分局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派张鼎丞回闽西。
调闽赣省委书记赖昌祚到瑞西地区组建中共瑞西特委并任书记,同时抽调部分武装组成瑞西独立营。
调赣南省委书记钟循仁到闽赣省委任书记。
调中央审计委员会原主任阮啸仙任赣南省委书记。
派中央政府土地部原部长胡海回吉安东固地区,组建中央公(略)万(安)兴(国)特委并任书记。
派少共分局干部李鹤鸣到胜利县(后转公略县)。
派中共赣南省委组织部部长罗孟文到杨赣特委任书记兼杨赣军分区政委。
在于都小溪成立中共信康赣雄特委(后改为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由原在赣粤边坚持斗争的李乐天任特委书记、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调赣南省委宣传部长杨尚奎任特委副书记,随即抽调一个营的红军开赴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
二是在“三角地区”党内和群众中进行游击战争的动员教育。
为了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游击战争,项英、陈毅和中央分局首先在中革军委划定的瑞金、会昌、于都、宁都之间的“三角地区”的军民中进行动员教育。
项英在瑞西、瑞金两县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目前敌人“清剿”形势与党的紧急任务》的报告,号召动员一切力量粉碎敌人的“清剿”,提出“一切工作为着开展游击战争”,要求每个党员要领导游击战争,要学习游击战术。
与此同时,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在于都宽田龙泉?迳举办游击训练班,组织各县区游击司令部负责人学习游击战术,项英曾亲自到训练班作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在组织上、政治上实行的初步战略转变,对于一些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和以后游击战争的坚持,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