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长征前的准备工作 (第1/2页)
1934年4月28日,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失守,国民党军开始逼近中央苏区腹地。红军通过内线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在这种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开始考虑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问题。
军事工作负责人李德曾两次在会议上表示:“在敌人坚持堡垒战的条件下,要在苏区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没有希望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主力部队突围的方针,以便重新获得广阔的作战区域,并为此作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5月初,中央委托李德草拟了关于5月至7月军事措施和作战行动的计划,对于突围的准备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贮备粮食、冬服,以保障红军的物质需要;建造新兵工厂,以修理机枪、迫击炮和野战炮以及制造各种弹药,特别是迫击炮弹和手榴弹。
政治上和组织上系统地加强志愿兵的动员工作;改编军队,配足各师的兵力,……贯彻符合运动战要求的训练原则,以及其他内容等等。
中央红军突围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迅速扩大红军,组建新的兵团。
广昌战役之后,军委要求在红五月再进行一次扩大红军的突击运动,完成14000名的扩红计划。
“五一”劳动节宣言号召全苏区每一个工人与农民武装起来,加入红军中去!
5月18日,军委发布《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的宣言,提出5、6、7三个月在中央苏区扩大红军5万,红五月完成扩红2.7万人的号召。
7月7日,军委总动员武装部在关于5、6两月扩大红军的总结中,宣布扩红任务提前超额完成,扩红总数达62269名。
9月4日,军委又发布紧急动员令,提出在9月27日以前,动员3万新战士武装上前线,充实独立营团。
由于新兵源源不断,使红军能组建好几个师的部队,比如以周昆为军团长的第8军团,以周子昆为师长的34师等部队。长征开始时,部队里大约一半是新兵。
筹集粮款。随着扩红运动的迅猛发展,粮食需要量迅速增加,为此下发了一系列文件。
8月8日《红色中华》发表粮食部长陈潭秋的《24万担粮食动员的总结》,宣布“24万担粮食的动员,已经基本完成,而且多数的县份超过了”。
同时提出了新的任务:“秋收中60万担借谷与土地税的征收,需要我们比24万担动员更加百倍的努力。”
9月30日,陈潭秋宣布秋收借谷任务圆满完成,动员的成绩是68.8万余担,收集58万担。
与此同时,筹集现金的工作也在加紧进行。
博古等人决定采取非常措施,把埋在瑞金附近山洞里的金银财宝统统挖出来,分给各军团,以便一旦离开苏区后有钱采购物资。
有关部门还发动群众打土豪筹款。《红色中华》第227期报道了各地发动群众查找地主埋的金银窖以筹集现金的情况。
在6月、7月两月,博生县筹到47000余元,会昌县筹到44000余元,于都县筹到44000多元,西江县筹到53000余元……
《红色中华》的署名文章要求,“必须继续过去的经验,迅速地彻底地纠正一切筹款工作中的不好的倾向,坚决的完成新的筹款计划:9月、10月、11月三个月筹款80万元。”
进行武器弹药等物资准备。《红色中华》于6月发表社论说:“目前革命战争到了决定胜负的紧急关头,前线上军用品的需要,万分迫切”。
“我们一定要自己大规模的制造弹药武器,制造大批的子弹、炸弹、枪枝、手榴弹、刺刀”。
“这些武器的制造,需要大量的子弹壳、铜、铁、锡、硝等物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