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五项秘密协议 (第2/2页)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会议内容泄露。
潘汉年、何长工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经过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五项协议”:
1、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2、互通情报;3、解除封锁;4、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5、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部,陈部撤离40华里。
谈判过后,由封天宇他们保护首长们离开罗浮镇回到瑞金。
谈判过后,粤方代表杨幼敏也立即返回广州,向陈济棠汇报谈判情况。
陈济棠闻听大喜过望。
杨幼敏问何时开始实行与红军签订的协议,陈济棠心中高兴,人也就变得更加大方起来:
“明天就可开始,盐布等紧俏物资一律放行,弹药先拨给他们十万发,做个大人情吧。他们多打死一个蒋介石的兵,我们就相应地多安全一分。”
“是!”杨幼敏高兴地执行去了。
这次陈济棠方面联系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情况是真的。有人说陈济棠主动联系的可能性不大。说当时的情况并不是没有红军缓冲,他就立即有灭顶之灾。
而且,他联系红军的举动一旦暴露,也将陷于极端不利的境地,因为当时充当陈济棠政治资源及后台的,主要是胡汉民、萧佛成、邹鲁等顽固反共的国民党右派元老。
但如果是被动或不得已而与红军联系,至少稍微说得过去。
其实中国共产党早就对陈济棠的尴尬处境有认识,甚至洞悉蒋介石与陈济棠之间的微妙关系。
毛主席早在1931年就明确指出,不能使蒋粤妥协一起反共。
长征前共产国际军事代表就指出,如果陈济棠与红军作战,“将会在军事方面丧失作战能力和被大大削弱”。
由此可做出判断,“他们的基本任务是自己不和红军作战,至少在最初不和红军交手”。
虽然不能判断谁先谁后,但苏区方面肯定是有充分准备的。
早在1933年11月,红军和广东方面一直有断断续续的停战谈判。
而大约在1934年8月前,双方就已经达成停战协议,并且设立了联络电台。
红军方面其实早就对陈济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934年9月,朱德就给陈济棠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首先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开导:“中国人民凡有血气者,莫不以抗日救国为当务之急。抗日救国舍民族革命战争外,实无他途,而铲除汉奸卖国贼尤为民族革命战争胜利之前提。”
可见红军与陈济棠接触,乃基于民族大义。
朱德又指出了陈狼狈而危险的处境:“惟情势日急,日寇已跃跃欲试于华南,蒋贼则屈膝日本之前,广播法西斯组织,借款购机,增兵赣闽,若不急起图之,则非特两广苟安之局难保,抑且亡国之日可待。”
外有日寇侵略,内有蒋介石进逼,两广这么一个小格局,不能自保,连亡国都有可能。
朱德的信还提到,如果陈还保持犹豫状态,则“福建之役可为殷鉴”。
所谓福建之役,是指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反对蒋介石的义举。
最后,朱德的信件提出五项条件:双方停止作战行动;立即恢复双方贸易之自由;贵军目前及将来所辖境内,实现出版、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反日及一切革命政治犯,切实实行武装民众;即刻开始反蒋贼卖国及法西斯阴谋之政治运动,并切实作反日反蒋之各项军事准备;请代购军火。
后来双方的谈判结果,也是以此信提出的五项协议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