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阅兵与二苏大会场旧址 (第2/2页)
二苏大会旧址在江西赣州瑞金市城西北部的沙洲坝境内。
这是在一片树林中,建造的一座具有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人们把这座大礼堂称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前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后,为召开“二苏大会”,决定在沙洲坝老茶亭村的树林中,建造一栋规模大,造型美,具有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大礼堂由“二苏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钱壮飞担任图纸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组织实施,并在江西和福建各选调了200多名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担任大礼堂的具体施工任务。
大礼堂由8月1日动工兴建,中央政府毛主席经常到工地慰问工人。
每次见毛主席来,工人们都会说:“这是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开会的地方,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按时间、保质量把大礼堂建好。”
果然只用了4个月时间,一座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
大礼堂整个外形非常别致,从空中往下看,就象一顶红军的八角帽。
当时整个建筑用了48根木柱,这些木柱都是原有的大树,为防止被敌人空军发现,树顶上的枝叶都还保留着,是很有创意的。
这个大礼堂做得很大,楼上楼下可容2000余人。
它有三个特点:一是门多,便于疏散,在这四周共有17道门;二是视线好,无论坐在大厅内的哪个位置,都可以看见主席台;三是回音效果佳,不用麦克风,可以清晰听到台上的讲话。
另外,在礼堂的北侧10米处,还修筑了一个回字形防空洞,可容上千人。这显然是为预防敌机轰炸特意设计的。
在大礼堂的门首上方,还嵌着黄亚光书写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17个楷书大字和他设计的地球仪图案。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大礼堂内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693人,候补代表83人,旁听代表1500人左右,每个代表都领到两本油印小册子,那就是毛主席写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
在会上,毛主席致了开幕词,并作了中央政府两年来的工作报告。
大会讨论和通过了“宪法大纲”、“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等决议案以及关于国徽、国旗、军旗的决定。
大会选举毛泽东、项英、张闻天等175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36人。
2月1日,“二苏大会”胜利闭幕。
2月3日,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礼堂召开,会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执行委员会主席,选举张闻天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人民委员会的组成部门在原有九部一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国民经济和粮食人民委员部。
此外,大礼堂内还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如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红军家属代表大会等。
红军主力长征后,“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东路军第10师、第36师占领瑞金,并把大礼堂拆毁①。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注①大礼堂于1956年重新修建,室内陈列的是“二苏大会”历史场面复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