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真假会场 (第1/2页)
经过商议,由钱壮飞和吴烈全权负责会场的具体选址、布置。并制定了严格的保密纪律:假会场一事,在长汀县只能他们四人知道,多一个也不行,必须绝对保密。
经过选择,会场选在离长汀县城不远的南山坝,这里空坪宽大,树木稀疏,从空中俯瞰很显眼,易被敌机发现。
县委书记李坚真召集了有关人员开会,动员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把“一苏大会”会场建设好。
听说建“一苏大会”会场,大家的积极性可高呐!很快主席台搭建起来了,在会场周围插满了红旗,老远就看得见偌大的一个会场气势恢宏。
登上“主席台”,眺望会场全景,环视周围猎猎作响的红旗,李克农感觉很满意。因为他觉得瑞金叶坪的真会场还不如这个假会场有气派呢!
正当“一苏大”在紧锣密鼓筹备之际,10月中下旬,中央保卫局就不断接到报告:中央苏区境内突然比平常多了许多生意人和要饭、算命之类的闲散人员。
这些人听口音有的是外地人,有的是本地人。
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政治保卫局的高度重视。李克农马上召集会议,研究对策。
经过认真而仔细地讨论,会议作出决定:各个哨位,以及赤卫队,少先队把守的检查哨卡必须严密注意这一动向,对无当地苏维埃政府路条的不明身份者一律加以扣押,由苏区军民看管,不得放出苏区,以免走漏风声。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绝大多数这类人员均持有路条,没有理由扣押他们。让这些人自由出入又存在很大风险,如果稍有疏忽,后果严重,必须严加防范。
这一天,吴烈来到叶坪西边方向的高围乡查哨,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先队员向他报告,有个货郎在向小孩撒糖,让小孩去问红军的情况。
事不宜迟,吴烈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便让少先队员带路,追上了那个小货郎,把他扣押到乡苏维埃驻地,连夜进行了审讯。
审讯结果,这个小货郎叫梁寿长,原本是个剃头匠。
剃头匠怎么摇身一变而为小货郎呢?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
梁寿长交代:有一天,多年不来往的表弟来到家里,神秘地告诉梁寿长,要梁寿长改做货郎生意,每天补助他五块光洋。
表弟是宜黄人,因为隔得远,两家几乎没什么来往。这次来梁家,他是带了任务来的。
表弟给他的任务是必须打听红军建立苏维埃的情报。梁寿长明白这是要自己做特务。他虽然不愿干,但经不起一天五块大洋的诱惑,还是做了。
面对敌特不断渗透进入苏区的情况,政治保卫局进一步决定:对在苏区游走的货郎、剃头匠、拾荒者、算命先生等均“请”进了为他们准备的“行营”,会议其间,不许走出苏区半步。
“一苏大”筹备时,除了对会场外进行了精心部署,对会场内也进行了保密措施,并对参会代表证件进行严查。
1931年10月30日傍晚,政治保卫局对已作简单布置的谢家祠堂进行了严格检查,并对参加会场警戒的警卫人员发出了戒严令。
会场周围警卫工作由吴烈大队长负责。他们密集岗哨,出现任何情况都逃不脱他们的眼晴。
政委海景州带领三十名警卫人员,布控在来往叶坪村的所有道路上。他们检查来往人员的路条等,防止可疑人员进入村子。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克农还特地调来了经过特种训练的封天宇特遣队,专门负责检查进出会场人员的特制有效证件,并对会场实施严密管控。
1931年11月1日早上八点半,参加苏区一大会议的代表陆续来到谢家祠堂。每个参会人员均掏出特制的会议出入证,经警卫人员验证后,方可进入会场。
毛泽东、项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邓发、彭德怀、叶剑英、林彪等代表在接受证件检查后依次步入会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