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范仲淹亲断移桥案 (第2/2页)
而且据陈留县杜衍的上报看,御史遇刺的这件事儿,已查问清楚,是王尧臣指使户部判官慎钺出面,鼓动五丈河附近的百姓,故意不想叫移桥。
当下王砺总结了一番,一五一十上报与官家,请官家定夺。赵官家见了王砺的上报,才知道王尧臣、慎钺、陈荣谷、王溟,还有卢员外一干人等,为了图谋一己的私利,置国计民生于不顾!于是官家发话下去,将王尧臣、慎钺、陈荣谷、王溟一干人等,全贬职罚铜。卢员外因为一己之私,通过朋友王溟的关系,向三司使受贿,因此这一次也被重罚。陈留这一座土桥,官家也下令要拆毁了另建。
因为赵官家发了话,陈留的旧桥,马上就被拆毁了,新桥都已经建好了,这件事情也就算完了。谁知道过了几个月之后,有人却找到了范仲淹门下,捎过来信说,陈留移桥这件事,赵官家处理得不明白,希望范参政亲自来查。
范仲淹这厮,原本就是个较真的,就算是官家定了案,既然有人提出来异议,那么该查也照样得查。当下范仲淹亲去了陈留,去五丈河上询问了船户,也去新桥处察访了。连同陈留县县志的记载,还有知县杜衍的政绩,范仲淹都查了个明明白白。
等到一切查问毕,范仲淹又递了一道劄子,那上面道:第一:之前御史王砺上报,说陈留土桥未移之前,五年间撞毁了船只有六十五艘,这件事情根本不对:根据仲淹的察访,五年之间,所有撞毁的六十五只船里面,只有两艘是撞上了桥墩,其余的全都是船只互撞。倒是新桥挪回去以后,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桥墩就已经接连被撞,已经毁坏了好几处了。
第二:之前开封府派出来主薄杨文仲,去陈留县察访。知县杜衍为蒙蔽上官,花了四十二两银子,买了三十艘废旧的船只,装作是之前撞毁的。他们又花了六十两银子,买通百姓,装作是遇难船工的亲属,哄骗杨主簿一行人。
这件事情,第二次陈荣谷去陈留的时候,就知道了。只是陈荣谷碍于开封府势力,没据实上报,故意瞒过了此事。
第三:王砺之前上书说,卢家与王溟的关系不浅,王溟因为受了重贿,替他与三司使王尧臣牵头,这事儿根本是无中生有:王溟曾做过一次卢家的房客,卢家看他是官员的份上,在房钱上少收了一千文,然后两边就再无联系。王溟当时已调离了陈留,根本在当地没实权,卢家没必要去贿赂他。
而且范仲淹还提出来说,御史王砺办事不细,在他亲去陈留之后,对于移桥的事情,根本没有深入察访,只草草询问了几个人,应付了事。陈留那边民怨沸腾,百姓民意无处伸张,又不敢前去驿馆上诉,只好去半路上拦截上告,反而被王砺认作是有人出了高价钱,派了流民要行刺他。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王砺就认定卢家通过了王溟,向三司使王尧臣行重贿,太过草率。他本人之前与王尧臣有过节,难说没有报复的意思。
第四:数年之前,陈留知县杜衍的妻弟黄奇峰,因为卢员外在桥下的客店赚钱,想把附近的店铺和房屋,全部低价转让过去,这事儿卢家没同意。后来朝廷移桥后,黄奇峰趁着这个机会,占了桥下大片的土地建房屋,把房屋高价租赁出去。
除此之外,这次新桥建造的开支,许多是一笔糊涂账,其中有许多大额的银子,去向不明,根据本县户曹的证词,是填补了县里之前的亏空。
第五:早先的时候,陈留县曾数次建议移桥:第一次杜衍请求时,姚仲孙任三司使。姚仲孙知道这桥是先帝的时候,为了避免撞毁船只,才迁来的,因此姚仲孙没同意。
第二次杜衍请求移桥,是王拱辰任开封府知府。王拱辰派了两拨人,仔细查访了两遍后,知道陈留桥不能移,因此这一次也没移成。
后来吴育任开封府府尹,杜衍出了五百两银子,与私交李舜举商议好,让催纲李舜举替他上奏。这一次吴育没详查,派出来主薄杨文仲,草草查看了一番,就上奏移桥。
范仲淹做事,一向是喜欢较真的,一条一条列下来,查得太细。赵官家还没有看完呢,气都气饱了,无非知道了一件事:从头到尾,众官都拿他当傻子糊弄!
这件事情一出来,欧阳修、余靖、尹洙、蔡襄等人,纷纷上书弹劾王砺,赵官家罢了王砺的御史,直接贬他为邓州通判。陈留县知县杜衍、开封府主薄杨文仲、催纲李舜举这些人,这一次全部被罚铜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