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准备舆论战斗 (第2/2页)
脑子秀逗了,才会不合作呢。
反正是拿货给钱。
每天坐等上门送菜就行了。
客户稳定,供货商那边也稳定,宏速公司内部又稳定,基本上,公司运转,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能正常的运转,也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收益。
解决了公司这边的问题。
赵宏图要做的就是解决舆论事件。
这件事已经发酵了一段时间,不再爆炸。
赵宏图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工作。
而他的切入力量,就是人大的文学社。
找文学社,他有一个最好的沟通中间人,就是王兴华。
“老赵,最近大半个月,都没看到你人了。媒体上那么说,我还生怕你想不开了。”王兴华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看到赵宏图了。
从媒体开始报道,肖杰副校长给赵宏图安排在学校的一个研究所里。
白天在那上班,晚上住学校的招待所。
倒是安全又隐蔽,也没人打扰。
但是,他也缺少了和对外沟通的渠道。
好在这时候,没有媒体报道他的照片,倒是没多少人能认出他来。
所以,尽管这段时间,他去宏速公司几次,也没有被记者给逮住。
之前只是为了安全起见,他也不怎么出门。
毕竟学校里边,认识他的人可不少。
“兴华,我最近不是成过街老鼠了么,人人喊打,哪里敢冒出头啊。”赵宏图自嘲道。
“狗屁,那些文人,我还不懂啊。有能力有学问的人,基本上都无限向往欧米国家,一心想移民。放在几十年前,都是奸人。”王兴华抨击道。
赵宏图冒出一头冷汗,这个愤青。
要是这话被那些媒体人听到了,还不知道给赵宏图带来多大的麻烦。
“兴华,有些话还是说了,至少不能在公共场所说。”赵宏图说道。
虽然,他心里也认同,比如写《丑陋的华国人》的“有志青年”柏扬就是现在一部分典型文人的代表。
举个栗子:如果房顶漏了,大家都在等着别人去补,最后没人去补。
哈丁: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这就是“公地悲剧”。
奥尔森:当集体规模足够大时,容易出现集体成员不作为等待“搭便车”的现象。
纳什:博弈的纳什均衡落于“每个人都不作为”这个点时,理性博弈的结果必然如此。
奥斯特罗姆:楼上三位说得都很有道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主张“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
柏杨:这是华国人的劣根性!懒惰、贪婪,华国人自古如此!!将此说收入自己的名著《丑陋的华国人》。
再比如柏扬说米国的小孩脸上都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而华国的小孩则满脸愁苦阴郁之色。他说这是华国的酱缸文化导致的,是几千年文化沉积在小孩身上。
他脑子也不知道想想,人家从小衣食无忧,吃得过瘾,玩的痛快。
而彼时华国的小孩从小缺衣短食,摔破个碗就能引来父母追打,上个学就背负着全家人改变命运的期盼,能纯真得起来吗?
有很多文人,本来偏的眼睛,再戴着偏的眼睛,看到的事务,就是他们眼中那样。
而他们会告诉你,眼见为实,他们看到的就是这样。
拿着猜测,不是证据的证据,佐证宏速公司有问题,是靠着肖校长发家致富的典型。
王兴华撇撇嘴,从一开始,他就对宏速公司有所了解,学校里边的很多学生,都知道宏速公司的发展,根本就没有权贵在里边。
可是,知道真相又如何。
嘴巴和笔,都在别人手上。
“兴华,我这次来还是要麻烦你。上次你不是帮我找文学社的,写过一些软文么。现在继续找人,可以联合京城所有高校的文学社,也可以联系一下已经毕业的学长,帮忙写一些软文。
咱们不写宏速公司怎么样,但可以写写那些因为和宏速公司合作,受益人的角度,发出来一些声音。”赵宏图准备给宏速公司洗白了。
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趣味性的故事,就是他插入舆论漩涡的一支箭。
等舆论不是一边倒了,再开始给宏速公司,立正了。
让那些没看到全部的真相甚至不知什么才是真相的群众,知道什么才是真相。
相信,当后续媒体报道的不断完善,真相“浮出水面”,舆情会再一次发生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