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全集网www.77biqu.cc

字:
关灯 护眼
小说全集网 > 随身空间之无限人生 > 第10章宋得南平明得武平

第10章宋得南平明得武平 (第2/2页)

若是见到拍立得,赵匡胤肯定会惊为天物,有人给他拍照片,骗他说摄走了他的魂魄,他可能也会相信。

……

为什么不是下诏亲征?

赵光义像泄了气的皮球,烦闷地窝在屋里。

吃惊的不仅是赵光义,朝廷高官,没有不纳闷地。

整整十年了,他们早已习惯了跟着天子东征西讨。

谁能想到,大宋首度出征,官家居然不再上马?

天下,居马上得之,安可马上治之乎?

看着满朝文武的惊讶,赵匡胤有点小得意。

乱世的逻辑要改一改了,谁说打仗一定要御驾亲征?

朕已经让大将们远离政治,自己这个皇帝,也该摆脱军人的身份,做个正正经经的治国者了。

朕是治天下的皇帝,不是上战场的将军。天下文治,从皇帝做起。

当年,郭荣一条腿迈进了治世的殿堂,另一条腿却始终没有离开乱世的泥沼。

现在,赵匡胤准备拔出这条腿。

退居庙堂的赵匡胤只对前线做了唯一的战略部署,他对即将赴军的李处耘说:“江陵四分五裂之国,如今我们借道出师,要乘机把它拿下。”

假途灭虢,哦,现在应该叫“假湖灭荆”。

不仅算不上诡计,简直连阴谋都不算,只能勉强叫阳谋。

这样明目张胆地抢地盘,荆南能老实就范?

能!

不久前,赵匡胤向荆南下了一道诏书,命高继冲发水兵三千,与宋军一道南下潭州。

这是一个试探。

荆南不是一直对中原奉表称臣吗?

如今朝廷找你一起对付大明,你出不出兵?

出兵,当然好;不出兵,我正好以此为由,灭掉你这个乱臣贼子。

赵匡胤虽然公开来抢地盘,但要抢得文雅;要抢得文雅,首先要有个正当理由。

这是赵匡胤统一天下的第一步,他不想因为自己的过分蛮横,激起周边国家对大宋的过度防范甚至敌意。

所以,伐人之国,必须要有理由。

赵匡胤得到了反馈,高继冲同意出兵——不同意也不行,以三州对抗一百余州,螳臂当车,不敢不从。

其实大宋完全可以武力吞并荆南,但那样毕竟费时费力,远不如妙取更划算。

荆南的底线已经暴露,赵匡胤从容下殿,安枕而眠:前方的事情,用不着朕操心了。

李处耘的使臣丁德裕已经进入江陵城,宣读朝命:王师借道伐明,请贵府提供沿途补给。

高继冲回复:老百姓怕当兵的,粮饷我们可以供给,但请另行别路。

丁德裕再入江陵:王师借道伐明,请贵府提供沿途补给。

一模一样的话,完全没有妥协的余地。

谁都明白宋军不怀好意,可又能怎么办?

高继冲连忙召集幕僚,商议对策。

……

若是蓝鑫没有出现,历史轨迹没有发生改变,大宋要求南平出兵协助平叛张文表,兵马副使李景威说出这样的言论:给我三千兵马,我可以在荆门设伏,击走宋军;然后回师收张文表,再交给朝廷。功罪相抵,大事可成。

显然,面对实力远比南平军更加强大的大明,李景威说不出打败大明,收复武平丢失的州县,再交给大宋朝廷之类的言论。

节度判官孙光宪说:“自周世宗起,天下有混元一统之势。如今圣宋受命,规模更加宏远。现在宋军借道灭大明,难道还有借道回师的道理?干脆献土投降算了。”

孙光宪可不是一般人,他写成了千古名著《北梦琐言》,他说的话,自然不是信口胡言。

《北梦琐言》记载唐武宗迄五代十国的史事,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

大宋立国三年,百废渐兴;赵匡胤文可理政,武能伐兵。

有这样的强国,有这样的雄主,孙光宪觉得天下必将一统,荆南这巴掌大的地方,如何阻止历史大势?

孙光宪知道大明的皇帝德仁自称是天帝之子,对于此事,他没有当真,要不然,他会觉得德仁更有资格比赵匡胤更有一统中原的资格。

“公亦不失富贵。”

孙光宪知道高继冲在担忧什么,劝说道。

高继冲动心了,他并不关心荆南能否割据一方,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前途。

于是,高继冲命叔父掌书记高保寅与衙内指挥使梁延嗣前去宋军大营犒师,探探口风。

使臣一去未归,等待命运的高继冲陷入空前的恐慌,他以犒劳宋军为由,在境内大肆搜刮钱财。

反正自己早晚都得被灭掉,玩一把“最后的疯狂”!

好在赵匡胤听闻后,即时下诏,命高继冲停止搜刮。

荆南人民才逃过一劫。

当晚,高保寅的使臣回报:宋军距江陵百余里,慕容延钊、李处耘待己甚厚,借道而已,并无他意。

慌乱的高继冲终于塌下心来,只待叔父等人平安归府。

次日一早,睡眼惺忪的高继冲没有等来叔父,却等来了李处耘。

宋军兵临城下,毫无准备的高继冲仓皇出城十五里迎接。

李处耘让他待在原地等着慕容延钊;自己率兵先行入城,登上北门。

待高继冲陪着慕容延钊的大军来到江陵时,城中战略要地早已为宋军所控制。

这是怎么回事?

说好的先“假途”后“灭虢”呢?

你们怎么不按典故出牌?

高继冲认命了。

明昊五年,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农历二月初九。

荆南三州十五县,和平划入大宋版图。

荆南归附后,赵匡胤做了一些善后工作。

高继冲继续留任荆南节度使,这让作为降臣的他喜出望外,对自己的性命再无担忧。

如果历史轨迹没有改变,高继冲举家归朝,他本人则徙镇武宁军,至开宝六年(973年)去世,颇有政声。

朝廷另派仅次于赵普、李处耘,与吕余庆地位旗鼓相当的枢密承旨王仁赡任荆南巡检,实际管理荆南地区。

荆南幕府的旧僚也各有升迁。

趁着宋军跟荆南斗心眼儿的工夫,大明已经占领了武平境内大部分州县。

显然,宋军大大低估了大明帝国的军事力量,以及大明皇帝争斗天下的决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