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吴军入郢 楚王离都(2) (第2/2页)
众将洗耳恭听,孙子继续说道:“我军攻击的目标在南门,然而,欲破南门,必须分散楚军兵力,勿使其集中于南门。为达此目的,东西北三门不仅亦需进攻,而且要早于南门一个时辰进行,令楚军调南门之兵将增援其他三门,致使南门空虚。”
将军们聆听孙子分散敌军之战略,均感佩服万分。孙子解释说:“我军之所以拟攻南门,破南门而入,盖因此门地势险峻,楚军恃其险而守备弱,守将斗辛有勇无谋,不善应变,我军伤亡必少。倘若攻其他城门之军,亦能在牺牲最少的情况攻入,当然更好,但切莫急功好利,强行硬战,而致损伤惨重,破坏整个战局。”
以极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是孙子军事思想的精髓。他喝了一口水,静静心,接着说:“此乃存亡攸关之大会战,敌军反击必然猛烈,我军不得有半点疏忽,更不可轻敌。我军进攻愈猛,敌军必反击加剧,让我来郑重宣布:凡临阵脱逃退却者,定斩不饶!凡率先登上郢都城门者,必重赏金银与官爵!诸位需知,此战之最终目的在于生擒楚王,故生擒楚王来献者,给予头等功勋重赏,奖以高官显爵。众将既知此乃我军存亡关键之圣战,尚请戮力效忠,共护吴王!”
孙子的一席话说得慷慨激昂,字字千斤,众将军闻后无不心潮澎湃,誓为攻占郢都而决一死战。
动员结束,孙子告诉将军们,我军已有部分将士兵丁潜入城内,他们全都是楚军装束,只是左手腕系一白布条,切莫相互残杀。
会议结束,诸将各自回营,作着各种攻城的准备,只待子时一到,便群起而攻之,一举而克之。
子时一到,东、西、北三门相继攻城,弄得楚之君臣蒙头转向,不知所措。这是他们所不曾预料的,连日来,城里城外,弥漫着和平的气氛,城外农夫下地,渔民捕捞,自由往来,无阻无拦,无拘无束;城里店铺敞开,商贾繁忙,市民们穿行于大街小巷,或买或卖,谈笑风生;正因为如此,子西方敢下令出城运粮,始而试探,继而放开手脚,进而大摇大摆,连运三天,但却未见一个吴兵的影子,更未招惹什么麻烦,全城上下正喘了一口舒心的气,开始滋滋润润地安枕于寝,为何吴兵竟又突然攻城呢?这些天他们隐藏在哪里,从何而来?难道是神兵天将自空而降吗?抑或是地祗鬼妖破土而生呢?虽说眼下郢都四门均有重兵把守,但现正处于松懈状态,不似先前那样,人人合衣而睡,个个抱戈而眠,每到深夜,不过是多数睡觉,少数值勤罢了。吴兵突然攻城,攻其不备,守门将士慌了手脚,城内顿时大乱,等子西、子期等楚之七梁八柱闻讯赶到现场,整个郢都城内已经是茄子搅葫芦、葫芦搅茄子——烂(乱)成了一锅粥。他们不摸敌情,一会儿闻报吴兵攻东门,便指挥北门之兵增援东门;一闻报北门吃紧,又下令南门之兵将往救北门……就这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北,兵丁在街上频繁地奔跑流动,似掘堤之水,若无头苍蝇,流来动去,忽东忽西,南门便呈空虚状态。
吴军攻城,其势如饿虎扑食,蛟龙戏海,如火如荼,攻击大城门之军,竟相攀援登城,然而礌石、滚木、火轮暴雨似的滚落而下,吴军几度登城皆不得成功。城里虽潜有吴军兵丁,此刻已混于楚兵之中,分赴四门,楚军频繁地调来调去,为他们的活动隐匿提供了方便,但终因为数寥寥,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可乘之机,只能喊喊“吴军进城了,快逃命吧”之类的口号,许多人因此被冠以“煽惑军心”之罪当场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