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呆头鹅 (第2/2页)
“好,周蕙兰同学,就请你来读一下这篇课文。”
“农民伯伯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伯伯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花生也熟了”........
余老师的这堂语文课,在蒋梦言发言的激荡下,妙语连珠、深入浅出,发挥出高超的演讲技巧,调动了学生的进学热情。师生互动、声情并茂,这堂课上的非常成功。
而恰巧柳校长带着刚入职的两名年轻教师前来听课学习。这样的一堂示范课听下来,让年轻教师大开眼界,大涨见识,受益匪浅。
在接下来的“算术”课上,蒋梦言也任然是一只呆头鹅。
小学二年级,学的是乘除法,蒋梦言翻看课本,乘除法的应用题也都时带着革命内容的,很有时代特征。例如:
某公社“赤脚医生”廖叔叔,“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贫农魏大爷的儿子手患骨髓炎,烂了五年,花了460元医药费,资产阶级医学“权威”给下的诊断结论是“把手锯掉”。但廖叔叔在教员思想指引下,只用了5角钱就把这孩子的病给治好了。算一算460元是5角钱的多少倍?
就计算训练的内容而言,这是真正的小儿科。对于一个比同学多活一世的人来说,这算术课怎么上呢?他只能走“神游天外”的老路。反正他坚持一条:上课时决不讲话生事、坐得端正笔直,眼神不聚焦在任何人事上。
他的“呆鹅”表现想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每每被“算术”老师特别关照,故意点他起来回答问题。他的每一次被提问,都会用一两秒钟的反应迟钝来逗笑全班。所以,他成了算术课堂上轻松气氛的制造者。
当然,他的回答也都是正确的。即便是同学们认为最难的应用题,也能轻松搞定。弄得“算术”老师吴得志不知道这孩子是敏是钝?是智还是愚?
除了“语文”、“算术”之外,其他的几门副科都是比较好玩的。
比如“音乐”课。每次上课前,当值同学都要帮音乐老师,把一架脚风琴抬到教室的讲台边上。上课时,音乐老师于小冬叮叮咚咚地弹琴,二五班的同学们就咿咿呀呀地唱歌,很有氛围感和趣味性。
蒋梦言的前一世毕竟供职于艺术学院,在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得到过本校声乐老师的指导,所以懂得些气息运用与发声的技巧,因此,比所有同学的大白嗓子唱法要稍微高明些。于是,于小冬老师每一次都安排他担任领唱,让他在二五班上出尽了风头。
再就是每周两个课时的“美术”课。是由音乐老师于小冬兼带的。于老师并不会作画,她上的美术课,就是组织同学们照着教材上的图形,用彩色铅笔或者蜡笔画出一些诸如鸡、鸭、猫、狗、牛、马等动物的简笔画的图形。有条件买水彩画材料的同学,在于老师的鼓励下,可以用水彩颜料来涂抹一下彩色。
因为趣味性比较强,所以“美术”课是二五班同学们的最爱。
绘画是蒋梦言前一世的专业,他随便出手就能画出让老师和同学们惊奇的图案,与其他孩子的笨拙幼稚相比,有若天壤之别。他手法纯熟,造型准确,从不擦洗修改,总是一气呵成。而且形象生动,观赏性强。他这手一露出来,立刻就引起了校方领导的注意,校长和教导主任都过来看他。从此之后,只要学校有宣传任务,柳常青校长就会把他抽调出来,配合教导主任胡中舟老师,专门给学校写标语、出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