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第1/2页)
“好家伙的!这用说相声的行话就是——你小子又在‘砸现挂’了。”邓然瞪大了眼睛喊道。
座机电话扬声器里传来了王鑫同样语气的声音:“可不就是吗?相声里还管他这种思维叫‘起飞智’。”
王鑫还没有伤愈,因此有什么最新情况,队里的民警都是与他电话联系。
“这就是所谓的跳跃思维吧?”邓然身旁的专案组其他民警也感叹,“我们干刑侦这么多年了,很少见像彤彤这样能从各种‘另类’的蛛丝马迹中获取线索的。”
“好家伙的了,居然从李碧华的小说中都能得到灵感。”邓然说,“这警校警院刑侦课干脆改成文学课吧。”
彤彤苦笑着,作了一圈的揖:“我的兄弟们呀,还有电话里的王队啊,你们就先别拿我打岔了,咱们继续。”
“对对对,”电话中的王鑫突然高声道,“你提供的这个想法很好。现在也来不及讨论了,赶紧通知档案部门,无论是查电脑,还是查资料,还是怎么翻腾,动用咱们所有的各部门的力量,找一个叫吴义的人,记住,第二个字,所有‘义’字发音的人都要查。”
会议室里的侦查员们立刻行动了起来,有的往档案室跑,有的去查电脑资料库。虽然在1996年,还是一个386或者486电脑的时代,但有前科的犯罪分子的资料,已经大量的输入电脑。那时的彤彤、邓然他们就已经感知到不久的将来是属于电脑的时代。
那时的彤彤还不太会摆弄电脑,但是他也有他自己的办案方法。
他起身走到一间没有旁人的、带电话的办公室,从兜里拿出记号码的小本儿,连续呼了几个寻呼机的号码。
如果说那个时候互联网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还是方兴未艾的阶段,那么对于彤彤来说,他却早就有了自己的“网络”——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内线”。在派出所工作了两年,社会上的各色人等他都接触过。他知道,想在这个并不算很大的城市里找到一个所谓的混“道”上的人,那就得问他们的所谓的“同道中人”,或者说,了解他们的人。
打完了这些传呼电话,彤彤坐下来,静等回信儿。
半个小时后。
忙碌的会议室大门被彤彤猛地推开,屋内立刻安静了下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借调过来的年轻民警肯定又带来了新的有用的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