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1971年的第一场雪 (第1/2页)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宣告着寒冬即将来临。
接下来的几天,气温急剧下降,白天的最高温度都瞄着零下在转悠。
这种天气下,就连钢厂的工人轻易都不出车间了。
可李家台子这支农民建筑队,却依旧早开晚收的在工地忙活着。
“过两天还有一批,再往后……冰面太厚,实在是凿不开了。”
接过孙立递过来的钱,李天明也没数,直接塞进了怀里。
“现在存的也差不多了,还有不到一个月过年,你再送个5000斤,应该够过年的时候,一人分一条了。”
这年头,没有人统计幸福指数,人们看的全都是过年前单位发的福利。
米面属于标配,水果算是稀罕物,要是福利能见着荤腥,那就能幸福到不要不要的了。
“5000斤,你要我的命吧,知道现在捕鱼多费劲吗,冰面上开个眼儿都得忙活半天。”
孙立笑着:“对别人是难题,对你……你好歹是上过报纸的人。”
上过报纸咋了?
难道上过报纸就等于镀金身啊!
破冰的时候,手只需要抬一下,冰面上就能平空出现一个大窟窿。
扯淡吧!
《海城日报》那篇报道过后,本以为应该消停了。
结果安静了没两天,先是《京城青年报》转载,紧接着陆陆续续的又有好几家报社来人采访。
有些报社,级别之高,李天明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嘴都打哆嗦。
有过一次经历,李天明也学乖了。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老实的像个小媳妇儿一样,人家让怎么配合,他就怎么配合。
一句多余的废话也不好说。
着重强调对工人老大哥的阶级感情,再有就是反复强调“农闲”这两个字。
我们是趁着农闲,出来干活,赚几个闲钱,地里的活可一点儿都没耽误。
好在热闹了几天,这股风便渐渐的止住了。
没像李天明担心的那样,刮起向李家台子农民建筑队学习的风。
虽然提心吊胆的,不过也有好处。
这些日子,但凡钢厂职工有的福利,李天明和乡亲们都没落下,依样都有一份。
再有就是,都成典型了,自然要被重点保护。
棉袄又发了一身,棉裤这种只有领导干部才有的福利,他们也都穿上了。
总之,炼钢厂自革委主任以下,人人都怕他们这帮宝贝疙瘩受了委屈。
没办法,这可是原则问题。
农民兄弟辛苦劳作了一年,为了帮工人老大哥排忧解难,放弃农闲时候休息,不辞劳苦的来城里,顶风冒雪的在工地干活。
要是他们受了委屈的话……
阶级感情呢?
阶级立场呢?
不怕让农民兄弟寒心吗?
于是乎,该有的有了,超过标准的也有了。
单单这些收获,差不多已经赶得上大家伙的工钱了。
“天生,咋样了?没啥事吧?”
“没有,就是……”
李天生说着,看向了不远处的一帮人。
李天明也看了过去,立刻假装指着图纸讨论问题。
“不用管,拍纪录片的。”
来的这帮人是海城市电视台的,已经拍了好几天,听严刚说,好像是打算拍个纪录片。
“就是整天拿着那个东西对着人,让人挺别扭的。”
天生说的是摄像机。
现在的老百姓,就算是城里人,也没有几个见过的。
摄制组来了以后,钢厂的领导也时不时的来工地转悠,混个镜头。
看看时间不早了,今天是阳历年,严巧珍让严刚带话,让他们今天去家里吃饭。
李学成照例还是躲了,他现在最不想见的人大概就是严巧珍。
招呼着大家伙收工,因为阳历年的关系,今天钢厂食堂特意给他们改善伙食。
会喝酒的,还能喝上几杯。
李天明叮嘱了大家适量,尤其是不能劝李学成的酒。
李学成有撒酒疯的毛病,万一闹起来,丢人的可是大家伙。
回宿舍收拾了一下,带上给大伯大娘的节礼,李天明叫上天生、天会,一起出了门。
“大娘,新年好!”
跟在后面的两人,也学着李天明的样子问好。
“快进来,快进来,外面冷吧!”
屋里生着炉子,再加上人多,刚进屋身上的厚衣服就穿不住了。
“往后来家里,谁都不许带东西,赚点儿钱不容易,岁数都大了,攒着钱以后说亲用。”
严巧珍一边做着饭,一边大声唠叨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