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章:农业技术再改良,精耕细作产量翻 (第1/2页)
在工坊扩建、手工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李轩始终将农业视为大唐的根本。他深知,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尽管之前推行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政策已使农业生产有所改善,但李轩并未满足于此,他敏锐地察觉到,若想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必须在农业技术上寻求新的突破。
一日,李轩在审阅各地呈递的农业生产报告时,发现尽管水利修缮和农田改造工程取得了成效,但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依旧缓慢。这让他意识到,单纯依靠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不够,必须引入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倡导精耕细作的理念。
于是,李轩召集了户部、工部以及掌管农业事务的官员,还有各地的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老农,齐聚朝堂,共同探讨农业技术改良的事宜。朝堂之上,气氛热烈而庄重,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轩身上。
“诸位爱卿,农业乃国之根本,关乎我大唐百姓的温饱与国家的稳定。如今,虽已有诸多举措促进农业发展,但粮食产量仍有提升空间。今日,我们共同商议,如何改良农业技术,实现精耕细作,让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 李轩神色关切地说道。
一位来自江南的农业专家率先站出,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可推广新的种植方法。例如,在水稻种植中,采用‘育秧移栽’之法,相较于传统的直播种植,可使水稻提前成熟,且产量更高。此外,合理密植也至关重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科学规划种植间距,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李轩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专家接着说道:“再者,肥料的使用也不容忽视。农家肥虽好,但长期使用易使土壤肥力下降。可尝试使用绿肥,将一些植物如紫云英、苜蓿等翻耕入土,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环保无污染。”
这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站出来,说道:“陛下,俺们农民种地,讲究的是顺应天时。依俺看,可根据二十四节气,精准安排农事活动。比如,在惊蛰前后,土壤解冻,正是春耕的好时机;而在芒种时节,要及时收割小麦,播种晚稻,错过时机,产量便会受影响。”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围绕着新种植技术的推广、农具的改良以及灌溉技术的优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李轩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不时与大臣们交流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李轩综合各方意见,制定出了一套全面的农业技术改良方案。在种植技术方面,大力推广 “育秧移栽”、合理密植和绿肥使用等方法;在农具改良上,责令工部研发新型农具,提高生产效率;灌溉技术上,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加科学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以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效果。
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改良方案的顺利实施,李轩决定在长安郊外设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他挑选了一批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官员和农业专家,负责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运营。示范基地不仅要展示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还要为各地的农民提供培训和指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