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弱己与弱敌 (第2/2页)
其军队数量众多,且不乏英勇善战之士。
但是政治积弊,制度陈旧,军事体系完备但落后。
try{ggauto();} catch(ex){}
国内旧贵族势力庞大,对国家资源的垄断和对朝政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军事效率。
所以面对三晋就显得力不从心。
巴国方面的守将,依然是褚晨,站在大梁城的城垛之上,望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三晋联军,心中五味杂陈。
几年前,第一次三晋伐巴,巴国几十万大军不敌,被夺去几十座城邑。
褚晨痛心疾首,多次要求对巴国的军事进行变革,但是都被闻滑等大臣拒绝。
他深知自己这次守城,肩负的责任重大,这座大梁城是楚国北疆的重要屏障,一旦失守,就会像几年前一样重蹈覆辙。
他既有着对巴国命运的担忧,又有着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毕竟面对的是强大的三晋联军。
大梁城引黄河之水形成的壕沟,城墙之上,巴军士兵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弓箭手们手持强弓,弓弦紧绷,箭头寒光闪闪,随时准备对来犯之敌进行还击。
褚晨还在大梁周边的战略要地布置了多支机动骑兵部队,这些部队由巴军的精锐之士组成,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驰援大梁,与城中守军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但是这支骑兵被赵军击败,接着经过激烈的战斗,联军凭借其军事优势和协同作战能力,大败巴军,成功攻占了大梁和榆关,这是继巴国六年前丢失舞阳等城后,又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使得巴国在北方的防御体系受到严重打击,近乎崩溃。
攻占大梁、榆关后,三晋联军士气大振,继续进军,又夺取了巴国的重镇襄陵,并在短时间内攻占了巴国黄河以南的大片疆土。
巴军接连战败,损失惨重,巴公留见形势危急,急忙派使臣向三晋求和,但三晋此时正处于军事优势,拒绝了巴国的求和请求。
巴公留同时派人带着大量财物去贿赂秦惠公,请求秦国出兵援助。
秦国此前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多次败于魏国,与魏国积怨已久,此次三晋横扫巴国,秦国自然不容三晋势力更加强大,于是秦惠公收下贿赂,派兵攻打三晋之中最弱的韩国,攻取了宜阳附近六座城池,从后背牵制三晋联军,迫使三晋联军不得不分兵应对秦国的进攻。
第二年,当三晋主力与秦军大战于武城(秦武城,非巴国武城),双方不分胜负、僵持不下之时,齐国见三晋主力被牵制,便派军攻打驻襄陵的魏军,乘机占领了襄陵。
在这场以三晋夺取巴国土地,引起秦齐干涉的,最终形成三晋对秦巴齐三国的战争中,巴国连战连败,损人失地。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巴公留再次派遣使者向三晋求和。
魏侯击对巴国使者道:“巴公留杀兄夺位,罪大恶极,只要他在位,寡人就不罢兵。”
巴国使者将消息传回国内,旧贵族间迅速分化。
两次大战失败,导致大片领地和人口的丧失,这些后果需要人来承担代价。
闻滑与巴公留却是落后了一步,一部分贵族抢先发动政变,闻滑与巴公留被杀,众臣寻求巴公望的诸公子回国继位。
人选有公子嘉和公子檀,前者好色无能,后者在赵国很有贤名。
而远在安邑的楠嘉与宋渊都意识到,回国的时机到了,于是贿赂魏国大臣公叔痤,让他与魏侯进言,愿意私下定约,以割让宛地为代价,让他们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