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微改变下的红楼历史线(精修合一) (第2/2页)
仅隔三日之后,大周太祖开国皇帝李贤居然也猝然驾崩于金陵皇宫中,也是年仅三十九岁,但幸运的是他死前提前设立好传位圣旨,更是托孤大周东南西北四位辅国将军为异姓王,共同辅佐年仅十三岁的大周太子李承乾。
try{ggauto();} catch(ex){}
这又是一个莫名巧合的名字,李贤像是根本不知避讳祖上名字,居然给他的太子取了个与李世民被废嫡太子李承乾的同名。
这位李承乾的年纪又很是巧合,正巧对应另一边同样十三岁年纪的蛮清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历史像是开了一个玩笑,又可能是龙气反噬的原因,大周与蛮清同时迎来双幼帝临朝的荒唐对局。
双方都在失去了擎天柱般的首脑人物后,无心继续外战,内部疯狂争权夺利不断,外面默契隔江而治,稳定后方格局。
如此过去十二年后,北面年仅23岁时蛮清顺治帝,患痘病危,仅过五日驾崩,死前遗诏立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四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康熙即位。
同时得知此消息的大周太宗皇帝李承乾为之大喜,开始每日在宫中饮酒作舞,宠幸妃子,喜不自胜,随后更是召见群臣商讨北伐时机,企图一统中原。
奈何三个月后,同样23岁的李承乾于宫中享乐太久,每日放肆饮酒,纵欲过度,大伤元气,竟然一病不起,半月后不治驾崩,而他死前学习太祖手段,同样留下遗诏,再次册封出八大顾命大臣,辅佐刚刚被传位八岁太子李继鼎。
而这位李继鼎正是现在的大周太上皇!
且说这位太上皇登基之后,蛰伏七年后将要成年之前夕,开始秘密联络八大顾命大臣,再次提出太祖太宗所遗留下的北伐夙愿,又在宫中召见四大异姓王,共同推动北伐计划,其后太上皇联合八大顾命大臣,御驾亲征,统合四大异姓王兵力,举兵北上,悍然北伐。
北伐开始后,打了那边同样年岁的玄烨一个措手不及,因为他现在还没来得及与宫中发动政变制服鳌拜夺权亲政。
面对这种两国大战,鳌拜趁机借口亲赴前线,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借口,大肆稳固并壮大自身兵权,也就没有了玄烨在宫中召见鳌拜发动政变夺权的机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鳌拜在战争中权势越来越大,几不可制。
太上皇天资聪颖,雄才大略,看到玄烨与鳌拜君臣不和的巨大割裂之势,借此趁机在蛮清朝堂上大肆放出暗间,挑拨离间,又与鳌拜暗中联络默契配合,双方联手帮对方消除军中异已,比如太上皇帮鳌拜铲除忠于玄烨的蛮清将领,鳌拜帮太上皇覆灭四大异姓王的死忠属下。
此战足足在前线打了六年血战,六年时间里前三年都是双方在排除异已的过程,真正开始大战的时机是后三年,双方是真的拼尽全力打红了眼,死伤无数,鳌拜不愧是满清第一巴图鲁,居然越打越猛,鳌拜大军的军势渐渐从优势转变为胜势,大有大胜太上皇的趋势。
这是没办法的事,太上皇虽然政治天赋满级,但军事天赋确实不如鳌拜。
可最终还是太上皇赢了,鳌拜输了。
但是鳌拜不是输给了太上皇,而是输给了后方捅刀的玄烨。
鳌拜忽然猝然死在自家军营之中,死因中毒!
六年后,暗中羽翼丰满的玄烨,已经无法容忍鳌拜的胜势将成。
他清楚的知道如果这场战争真的让鳌拜打赢了,那么携大胜中原之威回转京城之日,就是鳌拜黄袍加身之时!
鳌拜死后,太上皇发动无数暗间,将玄烨害死鳌拜的各种证据宣之与天下,蛮清军方为之震恐,鳌拜所属的蛮清将领为之心灰意冷。
太上皇举军趁蛮清军心大乱之际大败之,随后一路滚雪球一般,一路大胜,直逼紫禁城。
最终灰头土脸的玄烨无奈举族逃出山海关,太上皇夺回山海关一路穷追猛打,直到把蛮清逼的一退再退,直到退进日后的半岛之国,最终才来苟延残喘下来,至于之后蛮清见中原无望,又开始祸害半岛之国,渐渐恢复元气,那就是另一个故事线了。
见好就收的太上皇携一统完整中原的圣皇之威,为了更好统治整个中原,宣布迁都金陵,还都神京紫禁城,重举前明天子守国门之举。
此战结束还都神京结束之日,太上皇又于神京大封群臣之夜,联合八大顾命大臣同时发力从朝堂之上发动一场自上而下,自京中到军中的军变与政变,一举将东南西北四大异姓王所有军权褫夺,被太上皇与八大顾命大臣联手瓜分,只留空号王爵之名与王府。
从此所有四大异姓王被软禁京中,一步未出京城。
而八大顾命大臣也因为这一场惊天豪赌巨变,先后获封八大国公爵位。
自此开始红楼世界‘四王八公’政治格局定型,太上皇此后无论声威,权势,功业全都超越了大周太祖太宗,圣皇御极之名,自此煊赫五十载!
直到三年前开始,太上皇年岁已大,风疾缠身,无奈于去年传位新皇隆永帝,到此时的时间线,正是距离林黛玉入京的前一年,王熙凤嫁给贾琏刚刚生下贾巧儿,坐完月子的凤姐儿带着平儿前往城外天齐庙,拜神还愿祈求能下一胎生出儿子……世外异人王真人,降世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