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徒劳 (第2/2页)
这般明事理,皇帝乐意成全。徐相坚决不受。端王、宁王、齐王三人也同时眼前一亮,心想一个是誉王的舅舅,一个是誉王的准岳父,若将此二人一并拉下马,誉王就是有心觊觎皇位,也无处借力。
三人心念于此,不约而同地支持徐仁枫出任户部侍郎,夸赞苏达仁为了朝廷不计个人得失,实属大义之举。皇帝本就这般打算,齐王、宁王、端王虽用心不善,却正中下怀,连忙询问其他大臣的意见。众臣不管心地好坏,都出声支持徐相出任户部侍郎,皇帝顺应人心任命徐相为户部侍郎。
徐相一来儿子犯错,不能忤逆圣意;二来报国心切,无意远离朝堂;三来君无戏言,迫不得已接受皇帝任命,暂代户部侍郎之职。
右相之位既已空出,选谁接替相位成为当务之急。热衷举荐的人乐此不疲,受到举荐的人却诚惶诚恐,只因徐相请辞是因为官袍有污,而殿内又有几人敢说自己的官袍硬是干干净净。
而皇帝心中虽有人选,却碍于众臣颜面,不好直接说出口。见各方势力都想自己人出任右相,争执多时不下,便将目光投向静默一旁的兵部尚书张守城,问他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张守城终于被皇帝在意到,高兴至极,笑答道:“陛下若觉得老臣的话管用,就选杨怀宁为相得了。”皇帝笑道:“朕说爱卿的话管用,但也得服众不是。”张守城说:“论资历,杨怀宁不输在场的任何一人。论人品,跟在场的诸位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论才能,朝廷六部,他都或多或少呆过一段时日,可谓全才。”
“父王,张老将军言之在理,杨大人出任右相再合适不过。”太子静待一旁察言观色,见皇帝听了张守城之言笑容灿烂,该是有意让杨怀宁出任右相,连忙出声支持张守城的提议。靖王跟上太子附议。
襄王、林元治、严松、誉王、苏达仁等人虽各怀心思,却从未将杨怀宁当成敌人,见太子与张守城极力举荐杨怀宁,皇帝看上去又好像有意为之,免不了想锦上添花,落个顺水人情,出声附和来。
有了太子、张守城、严松、林元治等人的支持,杨怀宁在众候选人中,算是脱颖而出了。皇帝内心不胜窃喜,问徐仁枫,由杨怀宁接替相位他是否可放心?
徐仁枫觉得是时候说句狠话了,大声说道:“臣是陛下之臣,只要陛下放心杨大人出任右相,臣等别说一百个放心,就是一万个不放心,也该惟陛下之命是从。”
此言一入耳,好如一根银针扎在好些人的心坎上,疼痛难耐。只因不以皇命是从,就是不忠,不忠之人的话,皇帝就算不将其当成放屁,也无须采纳。
严松、林元治、苏达仁、太子等人异口同声道:“陛下(父王),徐大人言之在理,臣等(儿臣)附议。”皇帝要的就是君臣同心,看了齐王、宁王、端王三人一眼,笑问道:“齐王、宁王、端王,你们三人意下如何?”
以“王”相称,而不以“儿”相称,可见皇帝对选谁为相,已没将他们三人的意见放在心上了,三人那还敢持反对之声而自讨无趣,不也改口支持杨怀宁来。
皇帝笑道:“既是众望所归,朕就依众爱卿所请,任命杨怀宁为右相,与严爱卿一起,替朕统领百官,佐理国政。”
众臣高呼“陛下圣明”,杨怀宁叩谢皇恩。相位之争落幕,严松记起一事,急忙向皇帝禀明来,说:“陛下,杨大人已出任右相,礼部尚书之位空缺,臣举荐原户部侍郎苏大人接任此职。”
皇帝感念严松善解人意,温温笑了笑,扫视众臣一眼,笑问道:“众卿家以为如何?”
靖王觉得杨怀宁能晋升相位,当归功于誉王与徐家的联姻,苏达仁是誉王的舅舅,理应支持一下。勇敢的站出来,大声说:“父王,就苏大人刚才主动让出户部侍郎之位,其胸襟与气量,绝非常人可及,由他出任礼部尚书,儿臣心服口服。”
见靖王都愿意做好人,太子、襄王自问不能做坏人,出声力挺苏达仁。誉王见在场七兄弟,已有三人支持舅舅,自己若再不出声,未免不近人情,出声支持。
齐王、宁王、端王先前为自己精于心计洋洋得意,没想到最后,除了将徐仁枫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敌人,一无所获。自叹技不如人之余,见木已成舟实难更改,不也欢欢喜喜出声支持苏达仁。
既无反对之声,皇帝承众卿所请,任命苏达仁为礼部尚书,一等众臣告退,受不住恹恹欲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