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铁路泡沫和留学广告(4k) (第2/2页)
“……我猜也是!”白皙青年知道对方的脾气,淡淡一笑,也一边走路,一边看起了手上的报纸。
这白皙青年名叫曾灿爵,那清秀的秀才则叫胡以静,两人都是湖南长沙人,去年刚刚在省城考取举人功名,他们一个月前来到北京,准备参加朝廷五月举行的殿试。
当然了,所谓的殿试,只是大明民间私底下的称呼,这个考试现在的朝廷正式名称,叫做全国高等人才统一入学考试。
立宪女皇她老人家今年才八岁,也没办法“试”这么多人,何况立宪以后,考试和阅卷这个工作也交给了帝国法院和帝国咨议会分别负责,叫殿试也不符实际。
经过立宪元年开始的新政改.革,大明的官制和科举制度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首先是取消了对吏的歧视,在立宪女皇的新明朝,无论官吏,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正式职位。
地方上和中枢的主要办事人员,被统称为帝国公务员,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入职,理论上这类办事型的公务员最高可以做到副处级,地方上从县起步的政务主官,则需要中枢的任命,而这些官.员的产生,必须通过全国高等人才统一入学考试进行选拔。
全国高等人才统一入学考试的内容和之前的乡试和院试一样,都是新旧掺杂,既考四书五经,也考新学的数学、地理、物理和哲学等科目,而且越是高级考试,后者占分数的比例越大。
只要年龄低于二十八,且考试通过,再进入帝国大学、帝国行政学院和其他朝廷认可的大学进行为期两到三年的学习,顺利毕业后就能进入朝廷中枢各部,或者幸运地外放到地方为官,这一点,也是这场考试被称为殿试的原因。
……两人没走几步,就听那清秀的秀才胡以静合上报纸,愤怒道:“……真是有辱斯文!清流报为何也要刊登广告!这与那些媚俗的铜臭小报又有何分别?!”
“……怎么了?”白皙青年收起报纸凑过去一看,只见全是繁体字,而且还是从右向左排列的报纸版本面右下角,赫然印着一则广告——
【清流报同仁与联合环球旅行商社联袂推出「万卷书万里路」游学活动,广邀天下士子前往京师、天津、松江、应天府等地参加新学讲座。
环球旅行商社已邀请数十位东华名校教授前来授课,为诸位士子讲解新学知识,答疑解惑。
此外,东华十一所高等学府,亦将派出负责留学的老师解答申请留学生入学和奖学金等疑问……
活动时间:立宪三年七月。
地点:京师朝阳区仓库胡同25号、天津卫城北路……】
曾灿爵读完笑道:“……这只是留学广告,怎么就有辱斯文了?
现在朝廷也认东华的大学文凭,要是能顺利留学毕业,回来做个副县令未必可以,但是在中枢各部衙门做个科官还是没问题的。”
这一个月,曾灿爵也没闲着,除了见识北国风物,就是泡在湖南会馆里找同乡打探考试的情况,朝廷承认东华大学的文凭这点,也是一位在教育部做办事员的上一届殿试进士那里听到的。
用那位老乡酒后的话说——
“……如今的大明朝廷,就是东华人的傀儡!东华人放个屁,那些蝇营狗苟的朝廷大员都要说是香的!更别提去东华人的大学喝完墨水的了!”
这是大实话,曾灿爵也是这么觉得的,可是潞王朝廷覆灭,各地朱氏王爷的叛乱纷纷被东华人铁手镇压,加上东华人在江南铲除不服从士绅的狠劲,让天下人都只能继续装作不知道这档子事……反正天下明面上还姓朱,国号还是明,东华人要灭早灭了。
曾灿爵不认为自己有义务为大明朝尽忠,但也佩服像胡以静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人。
胡以静看了看他,叹息道:“……清流报为东人留学一事张目,恐怕已经没了初心,纵然仍名为清流,但内里已是市侩浊流!
大明朝有今日,此辈沽名待价之人,正是罪魁祸首啊!”
“慎为兄!慎言!”
曾灿爵左右看看,发现没人注意他们,便拉着对方走到角落,低声道:“京城有东人重兵把守,不比长沙,你我说话还是小心一些为好……莫要误了前程!”
“……侍乾兄以为我真在乎这一身功名吗?”胡以静失望地看着他,“如今的朝廷做主的是东华人,我若要做官,便是背叛名教为东华人效力……我做不到!”
“那你为何要来京城……”曾灿爵吃惊道,他以为对方是想混个地方官当当,没想到却是真的想“不食东栗”!
胡以静认真道:“我来京城,一是想看一看东华人如何治理京城,为何能压服整个大明,二来却是想寻觅一些志同道合者,如今天下人不过是迫于东人淫威,不得不蛰伏下来,各地豪杰多有对东人不满之人!
便是这京城,也有许多仁人志士……”
“慎为!”曾灿爵被对方的话吓了一大跳,连忙道:“你……莫不是加入了什么反东逆党?”
胡以静看着好友,平静道:“……如果我说是,侍乾兄准备告发我吗?”
“这……”
曾灿爵瞪大眼睛,好一会儿才猛地摇头道:“——这自是不会!
可是慎为……你为何要做这等杀头的事!大明朝是朱家天下,与你我何干?
我们又未曾吃他朱家一粒米!”
“吾非为朱家!而为我儒家道统!”胡以静闻言,突然悲愤地跺脚道:“此地三年前,正是朝阳门之变所在!
东人狂悖,竟悍然起兵攻破京师,毒杀已经登基的信王,扶持女帝!
其辈不尊重礼教,于我大明各地遍设盘古庙,欲以盘古科学邪道代我儒家大道!
我乃儒门子弟,岂能为虎作伥,为东人效力,使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