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沈浪救急张亿谋【求月票 (第1/2页)
(写懵了,时间线还是2004年,金曲奖已经颁过了,16届是2005年的,金曲奖颁奖典礼这段删掉了。)
燕京,工人体育馆内,气氛热烈非凡。
“(英文)你就是沈浪?”一个带着几分冷淡的声音响起。
“你是?”沈浪有些疑惑地回应。
原来,他受张亿谋邀请,作为嘉宾出席《十面埋伏》的全球首映庆典。
今天的现场,可谓星光熠熠,除了电影的主要演员和主创人员之外,两岸三地的当红艺人如李棕盛、张信折、童铵格、陈慧林、阿杜、87少女组合、韩荭、朴樹、刀郎以及女子十二乐坊等重量级歌手都亲临现场,然而,当他现身的那一刻,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他,他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惟一焦点。
而一脸冷漠与他说话的,是即将在雅典奥运会上唱响奥运会会歌的歌剧女王、美国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巴特尔,而她也是《十面埋伏》主题曲的演唱者。
这部电影无疑是今年最令人期待的武侠大片,同时也制造了无数的谜团,就像它的片名,埋伏着太多太多的悬念,此前媒体关注最多的就是它的主题曲。
一开始,传言说将由章子贻、刘得华担纲主唱,瞬间引发热议,可紧接着,又有辟谣声明传出,称主题曲仅有曲子,也就没有演唱者,而后,又有爆料说片方找了沈浪,要为电影量身定制并演唱主题曲,然而,面对这些纷杂的传闻,张亿谋和张炜平始终守口如瓶,不肯透露一丝一毫,更让人揣度纷纷,莫衷一是。
而张亿谋自《英雄》起,便走起了国际路线,此次筹备《十面埋伏》,自然也想借助国际巨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影片的全球关注度,在他心中,最理想的人选无疑是沈浪。
也确实去找了沈浪洽谈合作,当时还是与饰演电影男一号这事一起聊的,但无奈他今年有世界巡回演唱会,实在抽不出时间,只能婉拒了这份邀约。
于是,张亿谋迅速调整策略,将目光瞄准了凯瑟琳,一来,她作为国际知名的歌剧女王,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二来,电影定在7月底上映,而奥运会8月中旬开幕,时间上巧妙衔接,刚好可以借助她在奥运会上演唱的热度,为电影再添一把火,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这个凯瑟琳相当难伺候,或许是她曾连续5次荣获格莱美金奖,是誉满全球的明星,一直活跃在世界顶尖级歌舞剧院,又是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的演唱者,所以在各地演出时,她的行事风格就尽显“大牌”做派,透着一种傲慢劲。
就拿昨天的事来讲,她上午飞抵燕京,仅去机场迎接她,就用了6个多小时。
为什么用这么久?
就是嫌张亿谋这边接待不周到,以往她出国演出,在机场的迎接规格至少是五辆豪华轿车,并且她不是每辆车都坐,而是看见哪辆车感觉好,就坐哪一辆,其余全部空着,昨天的迎接就安排了三辆豪华轿车,谁知她对三辆车感觉都不好,还嫌燕京空气不好,坚决不上车,接待人员反复解释、游说,反复折腾了6个多小时,好说歹说,最后她才勉强上了车,这一番波折,足见她的“难搞”程度。
不难想象,以凯瑟琳这样的性格,当她看到沈浪这位在格莱美颁奖礼上力压一众美国歌手,横扫多项大奖的华夏歌手时,内心那股争强好胜的劲便油然而生,自然想给沈浪一个下马威,压压气焰。
而沈浪,向来秉持着“若你敬他一尺,他必还你一丈;若你得寸进尺,他必分毫不让”的处世原则,凯瑟琳一上来就带着这般不友善的语气,他又怎会买账,自然不会给好脸色看,在他这,可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
所以结果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凯瑟琳自觉没讨到便宜,依旧高傲地独自待在一旁,脸上挂着几分不屑。
而沈浪这边,情况截然不同,他身边瞬间围满了老相识、热情的歌迷以及忠实的粉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或是表达对他的喜爱,或是分享与他音乐相关的点滴,氛围热烈非凡,与凯瑟琳那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沈浪!”
“张导。”
没过多久,张亿谋在人群中找到了沈浪,先是感谢他的到来,随后话锋一转,神情略显凝重地说道:“在每一届奥运会闭幕式上都有一个惯例,会给下一届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留出8分钟时间,用来展示这个城市的文化,以及这个国家对奥运的理解,这事你清楚吧?”
沈浪嘴角微微上扬,微笑着点头回应道:“当然知道了,你还是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燕京8分钟’表演的导演呢。”
张亿谋轻轻叹了口气,满脸愁容地说道:“唉,这事可把我愁死了。”
沈浪记得,在原时空,这8分钟,成为了他导演生涯中,最黑暗的一笔。
当时,批评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表演内容老套、表演形式陈旧、生搬硬套、大杂烩、没有展现华夏文化……尽管表演只有8分钟,但是对他的质疑,却一直持续到燕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整整四年。
当天的表演一共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14名身穿民族服装、手持华夏民族乐器的“奥运女孩”出场,跳了一段舞动燕京,背景音乐是《茉莉花》,不过,因为奥运宝贝们穿着清凉,而且是以红色为主的传统服饰,被痛批不伦不类,让文化展现得很低俗,出现的红灯笼,更是被骂成从原来张导的《红高粱》里面,直接拿来的道具;
第二、第三环节的华夏功夫和京剧表演,被人们说略显夸张,不正宗,远没有央视春晚中的水平;
最后环节,是一个小姑娘以童谣的方式唱着《茉莉花》,很多人批评第一环节已经演奏过《茉莉花》了,为什么这里还用,难道就一首《茉莉花》能代表华夏文化了么?
就这样,等张亿谋从雅典回来,在圈里的名声大降,从领导的直接批示,到广大群众的来信,可谓恶评如潮,很多人更是直接撂下了狠话——可不能让张亿谋再做燕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
后来,张亿谋在采访中说:“这8分钟,骂的级别、骂的场合、骂的次数和人,都相当的多,相当的高。”
但是,现场的反馈可能与前面说的批评不太一样,当时参加闭幕式的人,提前两三个小时就已经进到会场,大多筋疲力尽,看表演的状态都很一般。
然而当燕京8分钟开始后,全场一改之前的疲态,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就非常沸腾,一度让气氛达到了高潮,很多外国人异常激动,他们甚至专门找到张亿谋,说导演成功地勾起了他们想去华夏的愿望。
为什么国内与国外,对同一场演出的看法差别这么大?
一是外国人看待华夏文化,与国人看待华夏文化的感官是不同的,我们大多数人,听京剧、穿旗袍、看华夏功夫,已经习以为常,自然激不起太大的兴趣,外国人不同,京剧、旗袍、华夏功夫,甚至华夏的筷子,在他们的眼中,都是这个东方神秘古国的符号,让他们向往不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