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蒙羞 (第1/2页)
M中学也有一年一度的全校篮球赛,高一那年的比赛就在第一学期后半段。
那时天气早已转凉,但还没有进入严冬。
我们班级队伍架构早已建立。主力先发五人,一号位由我担任,二号位李恩斯,三号位顾黑贝,四号位邹塔克,五号位郑亚当。
剩下替补有:可以充当锋卫摇摆人的董樱木。
还有一个小个球员,姓陈,其实平时不常打球,但一上场就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他既会跑位也会投篮,属于用脑子打球的类型,球员模板不大好找,叫他陈C。
另一位,初中就读我们区的市重点学校,也是一所篮球传统学校(在本区内一直和我之前所在H中学两强争霸)。
所以他也是经过日常体育课加强训练的,有点篮球基本功底,姓左,身高一米八,叫他左W。
光看纸面实力,我们班可以算是兵强马壮,主力和替补阵容齐整。
其他班的实力分布情况是:
一班最弱,找不出一个像样会打球的;
二班只有刘纳什一个球星,带一帮角色球员;
三班没有明星球员,实力平平;
四班算是实力强劲,有两位明星,郎耶斯和吕麦蒂,但其他球员水平一般;
六班就一个强点,杜伯德,另外还有一个高个儿打内线,水平还行,剩下球员都很普通。
在M中学,各个班水平不像在H初中那样相差悬殊。
而我也迎来了有着不错配置的队友们,加上我自己水平的突飞猛进,心里估摸着我们班应该能保证排进年级前三,甚至可以争一下冠军。
正式比赛开始了,第一场我们五班对阵一班。
虽然一班水平不怎么样,但整个班级挺团结,对篮球赛很重视。
比赛当日非但班主任亲自到场观战,几乎全班同学都在场边加油助威,尤其女生们,尖叫声尤其响亮。
反观我们班,来看球的稀稀拉拉才十来个人。平日对篮球队那几个刺头学生没有好脸色的班主任,自然也没有亲临。
当然比赛还得靠硬实力,上下半场,我们如同切瓜切菜一般,很容易获得了大比分胜利。
第二场比赛对阵四班。
我内心排名,年级前三是我们班、四班和六班,也只有这三个班有实力最终问鼎。
因此我们班同四班的这场比赛,很可能会决定最后冠军归属,因此我们班在赛前进行了动员会。
原本我是希望在战术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但会上,邹塔克和郑亚当却朝着另外的方向,提出个建议。
他们俩初中同校,那间初中学校,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校内人员经常结交一些校外社会青年。因此在面对校内问题时,经常通过校外关系资源来解决。
可能他们把这种思路也带到了高中,所以建议,邀请他们初中的一个同学,也是位篮球好手,来当外援,增加赢得下一场硬仗的可能性。
那个他们说的初中同学,其实之前也来过我们M中学多次。都是在放学后的篮球活动中,和我们还有其他班的球员一起打过球,大家彼此间也都认识。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学校内部比赛,带一个外人参加似乎不妥。
虽然也没有人明确规定说不允许邀请外援,我在思想上确实有所松懈和带有一些侥幸。
因为此前我带自己的篮球入校,在校门口撞见校长也没什么问题。感觉M高中管理应该比较宽松吧。
况且他俩坚持认为,其他班的球员和外援或多或少都认识,大家平时经常一起打球。都会很识相的,不会检举揭发。
最后还不忘拿出一点社会青年的习气,说看谁敢不给我们XX中学(他们初中学校)的人面子云云。
当时的我,既身为班长,也是班里篮球队的老大。但我不是个强硬的领导,遇到事情都倾听大家的意见,主要根据同学们的想法诉求决定。
这次的外援使用,有篮球队两个主力坚持,其他球员没有明确提出异议。
虽然我心里一直打鼓,但最终没有反对。
对阵四班的比赛刚好是在下午最后一节体锻课,我们的外援应约而至。
裁判也恰巧不是我们的任课体育老师,因此场上有一个外校的球员也没太在意。
上半场比赛,波澜不惊。双方互有攻守,比分交替上升。
对方双子星发挥稳定,我的超强防守也只能稍微限制住一个点的发挥。
郎耶斯和吕麦蒂打的非常聪明,显然也是赛前做过有针对性的部署。
主要看我盯防侧重点,被我重点关照的那一个基本不主动进攻,而是积极分球,为其他人创造机会。
在内线,我们的郑亚当虽然有高度,但对郎耶斯硬朗的身板和扎实的脚步,经常吃瘪,赔上犯规还要2+1。
我的防范侧重吕麦蒂,所以他看到我上前逼抢,在一对一情况下基本都是快速出球。
当然,吕麦蒂也会通过挡拆,找到出手的空间。我方的李恩斯破挡拆经验不足,换防总是慢一拍。
不过其实即使换防到位,吕麦蒂也可以忽略防守,直接干拔跳投得分。
就算是我面对身高臂长的吕麦蒂,一旦他干拔起跳,也无计可施,只能祈祷命中率低些。
我方的进攻得分点还算较多,除了我突进篮下上篮得分以外,郑亚当内线也获得二次进攻机会得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