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薪火相传 (第2/2页)
听王棣所言,叔父王旁去年返回老家临川居住,祖母被小姑接去汴京安享晚年,这“半山园”也遵祖父遗命会捐献出去改建成寺院,朝廷已批为“报宁寺”。
说这番话时,他脸上掠过一丝黯然。毕竟他在这里住了十余年,此处有童少年所有的或快乐或忧伤的回忆,一旦离去,再想回来只怕不易。
是的,他也参加了今科会试,至于能否取中……王半山的孙子若是不中才是咄咄怪事。退一万步讲,即便不中,他也是要去东京的,祖母在那,姑母也在那,叔祖(王安礼)一家人也在那,他在此处为祖母守墓七载,也该为自己的前途好生规划一下了。
讲真,即便抛开王安石的因素,冯过对王棣的好感值拉的满满的,谈吐得体举止文雅,此即谦谦君子也,所谓“陌生人如玉、君子世无双”莫过于此。
在那个时空,关于王棣的记载唯有寥寥数语——高宗建炎二年,金人攻澶渊,死于城守。
事实是,金兵南下时,王棣当时守卫开德府,金兵围城久攻不下,有王棣在金兵很难有所作为,所以金将伪造了一封王棣投降的信件,开德府群众信以为真,他们蜂拥而上将其踩死,之后金兵破城。
三十六计之反间计,就像范增,袁祟焕一样都是被敌人误导,被不明真相的人伤害,死得很冤,王棣被金将伪造投降事件,群众信以为真,蜂涌而上的群众没给他解释机会就发生了踩踏事件,被踩死,之后无知群众因城破被屠。
这个时空,绝不会再发生那样的事,冯过如是告诉自己。
对王棣“另眼相看”的还有陈亮。
他学无师承,潜心著述和讲学,创永康学派。针对其时颓废不振的风气,他提倡“各务其实”的功利主义,指斥世儒自以为得正心诚意者,实皆麻木不仁,“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讲求治国之实效,而用空言掩饰无能。他认为“治者,实也”,“为士者”要有良好的品行;“居官者”要有处理政事的本领,人人都要各尽其职。
他说,刘邦、常威的功业与汤、武无异,其心可以上接夏、商、周三代。管仲助齐称霸,是仁者之事,是王道的需要。基于王霸并用的理论,又认为义要体现在利上,义利并行缺一不可。利,是指“生此之利”。禹无功业,不能成六府(形成天地万物的水、火、木、金、土谷)。乾(天)无利,不能具四德(元、亨、利、贞)。言三代无利欲,是孔子的美化。关于“成人之道”问题:心学让人们安坐不动,不问国家存亡,生民之利,独善其身,作道德自我完善的君子儒。陈亮针锋相对,指出要做“志在天下”,“大有为”的英雄豪杰。这样的人才能“推倒一世”,“开拓万古”,大智大勇,才德双行。
此即继承王安石的事功和革新思想而成为唯物主义,同心学展开尖锐的长期的辩驳斗争。
王棣乃王安石最疼爱的孙子,当继乃祖衣钵也,仅此,就值得他陈亮结交,无有辈份高低也。
还别说,耳濡目染之下,王棣倒真的是认同事功学说,一般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0K,陈同甫当即将王棣视为同道中人,大有秉烛夜谈之势。
这可不怪他,实在是这段日子为了会试没有找人辩谈,憋的慌。冯过这几个也是不识趣的,就是不肯配合,即便做个合适的听众也行啊。
冯过表示敬谢不敏。
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并称为事功学派,谈王说霸,倡言改革。专言事功,蔑视理学家的空谈心性命理,认为“义利就在利欲中,故利体现了义,人欲体现了天理。”力图使儒家学说切于实用,“开物成务”。其功利思想,又多少包含对“生民之利”的愿望,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一时从学者甚众。
但又有何用?
所谓“事功学说”与“性命之学”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功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虽经陈亮提倡,但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未能取得主导地位,现下如此,往后仍是如此。
不居高位,不掌握发声渠道,说再多都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YY而言,即便喊破了喉咙……又有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