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归义军节度使 (第2/2页)
李昂激扬而洪亮的声音,将现场气氛掀起了更大的浪潮。
所有人都心悦诚服的向杜慎言表示祝贺!
杜慎言本人完全沉浸在激动和欣喜交织的兴奋中。
他所渴望的建功立业之路,一开始便站在了一个朝廷正三品大员的至高.asxs.上!
从骊宫所在的昭应县,紧急征召左墨离都闲赋在家的一千二百多名将士,大致需要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
趁着这段空闲,杜慎言在白居易带领下仔细地巡视了一遍这个骊宫。
毕竟,作为归义军的统帅,熟悉自己大本营是首要的分内之事。
骊宫的规模极其宏大,总共有上万间殿宇、宫室、库房,占地足足五百于亩。
其中一半的建筑隐于密林中,而另外一半建筑则埋于山体内。
防御体系善用地形,选悬崖、峭壁、山脊、隘口等险要处,构筑台堡、烽燧、谯楼近千处。
所有建筑均有从山体内凿出的隧道相连,纵横交错的一条条隧道,在山体内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每条隧道修葺地很是讲究,横截面呈方形,长宽均约一丈。
廊顶、墙壁、地面,均是用长约五尺、宽约一尺的规整汉白玉条石砌成。
每隔二十步,墙壁上就左右相间地挑出一处蟠龙形的木质灯座,上面放着一盏贴花三彩豆形灯。
灯焰幽幽地燃着,在汉白玉映衬下闪烁着金色光芒。
由于构筑有较好的通风设施,隧道内干燥清爽,甚至能感受到空气在微微的流动。
存放兵器、甲胄、粮食、衣物的库房足足有上千间,均是从山体中挖凿而成。
每间库房或大或小,其顶部、墙壁及底部亦用汉白玉石条砌成,并用明火烘烤九天九夜,确保除尽石中湿气。
底部还铺设有草、糠等防潮材料,且每季更换。
贮存有粟、麦、谷等诸色粮食,弓弩、刀剑、矛槊、铠甲等兵刃器杖,绵、绢、麻等衣料布匹。
历代皇帝皆苦心贮存,累积至今,存量甚巨,已足够十万军队三年支用。
其中更有陌刀数万柄、明光铠数万副,可武装起好几支陌刀万人队!
“陌刀满万,天下无敌!”杜慎言忽然想起行伍中流行的一句话。
安史之乱后,陌刀和明光铠的制作工艺都已失传。
经过七十多年的风雨消蚀,大唐诸军中所剩者已极少。
且朝廷号令疲弱,所剩者不能集中使用,故陌刀满万的盛景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杜慎言这代人并没有机会亲见。
今日忽又亲眼见到这骊山中还藏有诺大数量陌刀和明光铠。
想到自己有机会亲手组建万人陌刀队,恢复昔日盛唐万人阵的荣光,怎能让他不激动?
白居易看到杜慎言跃于脸上的兴奋之色,戏谑道:“慎言,这归义军节度使是否当得?”
“当得,当得!这次,我绝对赚大发了!”
不知不觉中,两人已经越来越熟络了,互相开起玩笑毫无隔阂……
骊山西秀岭的最高峰——孤傲峰上,还建有一处骊宫的最高建筑——摘星阁。
是观察骊宫周遭的核心敌楼。
地上六层,高有十二丈,地下三层,深有六丈。楼顶设有墙垛、烽燧。
方正巍峨、厚实森严,高耸入云,控峰峦之险要、俯骊山之地势、吸星辰之精华。
即可用作瞭望,又可烽燧示警,还可凭险据守,确是含奇藏巧。
“老白,你的‘骊山高处入青云’,便是用来描写这摘星楼的吧?”
杜慎言站在摘星楼顶部极目眺望,巍峨骊山月夜下的秀美尽收眼底,忽然心念一动向白居易问道。
“哈哈,你猜对了,老夫此句诗正是在摘星阁所得。”
“哎,这个是老夫四十多年前写下的诗句啊。”
“那时正直青春,没想到转眼便已古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额.....你最后一句,是晚上在床上发得感叹吗?”
“.....!小子,你学坏了!”
→